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3月29日安徽省委宣传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安徽省2022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4.9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6.1%,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两年获优秀等级、位次提升至全国第8位,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92.8%,已连续三年超九成,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发布会表示,接下来将大力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重点任务落实;持续推进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深化区域重污染天气联动应对;开展VOCS污染问题排查整治、氮氧化物污染治理提升、臭氧精准防控体系构建和污染源监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到2027年力争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健全江淮运河水质保障机制,实施淮河流域水质提升行动,推动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到2024年底基本消除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到2027年力争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0%左右。将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严密防范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深入实施农村净水攻坚行动,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到2025年全部消除农村黑臭水体,2027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40%以上;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2025年全省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其中,对于“无废城市”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据了解,目前安徽省合肥、马鞍山、铜陵3市已跻身“十四五”时期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行列。安徽省在推动3个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的同时,梯次推动全省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今年推动阜阳、滁州、芜湖、宣城、池州、安庆6个城市开展省级“无废城市”建设;2024年推动蚌埠、淮南、淮北、黄山、宿州、六安、亳州7个城市开展省级“无废城市”建设;2025年实现全省域“无废城市”建设。
接下来,安徽省将坚持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并及时总结合肥、马鞍山、铜陵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经验,把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制度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引导和带动其他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