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生态环境建设成为高质量社会发展的重点,绿色技术成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核心方案。
绿色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前端的绿色技术研究开发、后端的市场化应用。可以说,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绿色技术创新支撑。因此,需要鼓励、支持、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
为了加强绿色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做好长期环境生态领域行动规划和项目建设,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气象局、林草局联合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明确了总体目标,即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同时,《规划》提出生态环境监测、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多污染物跨介质综合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新污染物治理等十项重点任务,创新组织实施机制、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基地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完善多元投入、深化生态环境国际科技合作五项保障措施。通过重点任务规划配合保障措施的模式,打造人才、技术、资源一体化的目标议题,加快实现绿色技术创新,加速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此外,《规划》说明了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面临多个挑战。一方面,生态环境监测、多污染物协同综合防治技术水平仍不够高,其无法实现更高效、更精准地污染防治行动。另一方面,传统生态环境修复技术难以满足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同时,随着新污染物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常规污染物与新污染物问题叠加,环境保护防治难度上升。
基于该类难题,《规划》在保障措施方面提出,首先要加快发展绿色技术银行,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与金融、人才贯通发展,形成绿色技术产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国际转移的综合运作服务体系,加快试点示范并全面推广面向首台重大技术装备的保险补偿、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
同时,《规划》明确,要充分发挥真金白银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央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即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创新力度,为企业生态环境科研提供经费支撑,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联动的科技稳定投入新机制。
早在“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等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为重点区域水、气、土、固废等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以及环境基准和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新方法、新出路。
如今,随着《规划》的发布实施,进一步面向生态环境科技,聚焦影响环境质量科学问题,加强组织科技攻关,加速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以及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等领域科研成果转化。通过一系列技术攻关,解决环节环保装备国产化水平不高,环保技术装备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提高生态环境新材料、新技术整体效能,促进技术与生态环境领域充分融合,构建满足多主体需求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原标题:五部门联合印发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规划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