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碳监测试点由工厂向农村,卫星遥感统筹“一张表”

来源:环保在线整理2022/7/13 10:52:59122
导读
时值“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窗口期、关键期,国家层面对碳监测工作的关注度更是与日俱增。作为辅助核算体系的重要支撑,碳监测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全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另,继工业领域试点稳步推进之后,农业将成为碳监测体系构建接下来的重点。
  2020年,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正式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随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构建“1+N”政策体系。而碳监测作为辅助核算体系的重要支撑,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全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时值“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窗口期、关键期,国家层面对碳监测工作的关注度更是与日俱增。今年年初,202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部署强调,“要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数据统计核算、数据管理及履约长效机制,继续实施碳监测评估试点,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近期,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着重强调将建立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监测体系,完善检测指标、关键参数、核算方法,重点优化稻田、农用地、养殖场等区域的监测点位设置。可以想见,继工业领域试点稳步推进之后,农业将成为碳监测体系构建接下来的重点。
 
  在生态环境部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透露,我国在火电、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废弃物处理5个试点行业11家集团公司、49家参试企业,共设置了119个碳监测点位,且大部分点位已获取3-5个月的监测数据。同时,一些非试点地区也积极参照试点方案,部署开展碳监测工作。
 
  政策层面足够重视,碳监测实践工作又该如何推进?
 
  一般来说,碳监测是指通过综合观测、结合数值模拟、统计分析等手段,获取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环境中浓度、生态系统碳等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方式。根据《京都协定书》和《多哈修正案》规定,碳监测的对象主要是7中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氯、氢氟化碳等。
 
  目前,卫星、无人机、走航、地基遥感等是获取大气中温室气体数据的重要技术手段。4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二氧化碳激光探测卫星,可实现全天候观测。业界对此分析道,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未来或将有更多碳监测卫星发射升空,而这可能为商业航天公司打开发展的新空间。
 
  另,碳监测卫星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据悉,2015年全球近200多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其中就明确提出将从2023年开始,每五年进行一次全球盘点,评估各国减排成绩。在此背景下,掌握数据的自然就掌握了主动权,卫星监测恰好就是一把衡量排放量、追溯排放源头的“尺子”。
 
  当然,除了在宏观层面统筹碳监测数据“一张表”,各地区试点也应跟上,根据实际情况定制布点方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表示,“原有的监测网络中,并不能涵盖大气温室气体的监测因子。所以现行的监测网络仪器构成方面,可能会有一个相应的增加。”
 
  原标题:碳监测试点由工厂向农村,卫星遥感统筹“一张表”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