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新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破亿大关再生能源发电体系塑状如何?

来源:化工仪器网2021/11/26 9:26:37138
导读
截至2021年十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和达到10.02千瓦时,突破10亿千瓦时大关,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3.5%。
  截至2021年十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和达到10.02千瓦时,突破10亿千瓦时大关,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3.5%,其中,水电装机达3.8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2.99亿千瓦、风电装机2.82亿千瓦、生物质发电3534万千瓦。我国清洁能源建设近年来呈加速度态势,多个项目从建设构想到落地实施,走上“双碳”正轨。但从另一方面说,煤电数据高居不下,依然是发电主力,可再生能源发电体系塑状并非想象中完美。
 
  新能源装机量突破10亿千瓦时大关 “清洁走廊”基本建设完毕
 
  新能源装机布置多分布于西部地区,依靠自然资源的独特优势,清洁走廊由此诞生。近年来,风光电伏迈入发展快车道,水利发电势头正盛,可再生资源发电量不断增长,利用率不断提高。其中,“清洁走廊”三峡成就显著。目前,长江干流已经建成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等6座大型梯级电站,设计装机110台、总装机容量7169.5万千瓦。截至今年10月,6大梯级电站累计发电量约28916亿千瓦时,约等于节约标准煤88338.3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32700万吨、二氧化硫112.32万吨、氮氧化物103.74万吨,可支撑我国约39万亿元GDP。
 
  清洁走廊以及风电光伏等重大项目聚焦能源民生保障,加强地区清洁能源供应,发挥电总量大,调峰能力强等作用,缓解了华中、华东及川、滇、粤等省的用电紧张局面。可再生能源为电网的稳定运行及电量安全输送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西电东送”战略的有力支撑。
 
  总体来说,目前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和利用率呈整体稳中有升。
 
  煤炭仍是发电“一把手” 能源发电结构改变有难度
 
  然而也要看到,尽管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大,但并非能源发电系统的主力,煤电仍是发电系统的支点。据我国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电力系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0年全国发电量约为1万亿千瓦时,2020年涨至7.5万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比最高,2020年全年煤电消耗量占到各类发电消耗量的84%。
 
  虽然可再生能源体系在建设当中,但是市场上还是呈现出以煤电为主力带动可再生能源电力建设的局面,即煤电为主,可再生资源发电为辅。这就造成市场出现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共同扩张的局面,直接影响的后果便是煤电使用率高居不下,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大但动力不足。
 
  那么可再生能源发展壮大的今天,为何煤电还位列发电榜单首位?原因有三。
 
  其一,相比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煤电成本较低。以三峡水电站为例。水电站建设周期长,维护成本高。其二,我国煤炭发电起步早、历史长、使用频率高,技术相对成熟。且火电站稳定性较强,成为各地区应调峰的主要能源,更是电力、热力供应紧张时,弥补以及应急保障的需要。其三,煤炭被成为“工业粮食”,相比油、气等其他化石能源,我国煤炭资源储能丰富,开采量较大,可调整空间大,调整型强。煤炭能源优势以及技术优势,形成了一种以煤炭发电带动可再生资源发电的体系结构。
 
  该种结构中,清洁能源附着火电发展,难以真正改变新局面。主体依然未改变,以清洁能源体系为支点的发电体系仍待构建。
 
  能源发电系统更改难度在哪?实际上,能源电力系统结构平安转型还需多点支撑。首先,短期能源安全需得到保障,电、油气,长期用电等民生用能更是被重中之重。其次,电价和燃料成本还需保持平衡,克服短期浮动,加强长期目标动力。此外,能源发电结构转型势必会引发多种新业态,政府需关注管控的合理性及尺度。
 
  如此看来,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并不完善,准备尚可,落地艰难。新系统的关键在于打破煤电主导制,因此可再生能源发电版图还需要进一步落地规划,真正实现“替代”而非“共同扩张”。
 
  编者按:新能源装机容量上升固然好,但还是看到加大可清洁能源体系建设后的根本目的----改变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结构,转成可再生能源为发电主体的新循环体系。还需注意,重塑能源发电格局意味着既要保障民生用电量的,又要完成还耗能指标,还要达到可再生能源的看绿色指标,任务艰巨但充满无限可能。
 
  原标题:新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破亿大关 再生能源发电体系塑状如何?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