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生活品质的提升,进口食品不再是奢侈的象征,而是已经逐渐融入大多数消费者日常生活当中,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不过,进口食品也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如在抽检中会查出品质不合格、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微生物污染等等。
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消费习惯逐渐向更高的消费层次即营养型、健康型、休闲型转变,再加上开放政策的支持以及贸易便利化措施的不断完善,推动进口食品消费规模高速增长,诸如乳制品、三文鱼、燕窝、食用油、肉类、水果及干坚果类和罐头类等进口食品逐渐成为寻常百姓餐桌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2019年,我国进口食品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6%,到2019年进口食品规模已经700亿美元以上,达到724.7亿美元,中国已成为进口食品消费国之一。其中,除了乳粉,水产品、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大宗产品进口量都已超过1175万吨。因此,进口食品安全也已经成为保障我国消费者安全的大事。
事物都有两面性,在进口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涌现出的进口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就进口食品抽检来看,不合格的进口食品原因,其中包括品质不合格、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微生物污染等等,使得进口食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同时也倒逼监管部门要不断强化进口食品的抽检力度和相关鉴别、检测技术水平的提升。
日前,以“创新驱动发展,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办。在展会上,中国检科院展示了“跨境食品品质及身份特征识别检测技术”成果,其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数据库构建及创新集成开发”项目。
据笔者了解,“跨境食品品质及身份特征识别检测技术”主要针对乳制品、燕窝、三文鱼、食用油等跨境食品,其成功突破了身份鉴别和危害物识别等核心关键技术,并构建了基于多组学的跨境食品物种、产地和品质识别技术体系,有助于提升我国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安全水平,将在市场监管部门、检测机构和食品企业中得到落地应有。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以及物流、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更多消费方式的普及,而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也将促进进口消费规模稳步增长。基于此,行业研发人员还要继续抓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这个重要突破口,提高科研产出质量,打通成果转化通道,为不断提升我国进口食品品质与质量安全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原标题:识别检测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跨境食品品质安全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