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5G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来从三方面与物流加速融合

来源:智能制造网2021/9/16 10:25:19119
导读
在当前国内经济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物流运输需求持续增长,传统物流行业面临越来越多挑战的情况下,5G将如何实现与智慧物流的融合发展呢?
  9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工信部部长肖亚庆等人介绍了我国5G发展情况。肖亚庆表示,当前我国5G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标志性成果:基站建设方面,截至8月份累计建成5G基站103.7万个,占世界的70%以上;终端用户方面,今年1-8月份,国内5G手机出货量达到1.68亿部,同比增长80%,同时5G终端用户突破4亿,成为全球最大用户群体。
 
  在此背景下,接下来我国还将抓住三大重点继续开展工作,一是夯实网络基础,全面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向乡镇覆盖延伸,深化5G共建共享;二是优化生态环境,推进面向行业应用的5G芯片、模组、终端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合力推动5G创新;三是拓展应用场景,面向新型信息消费、实体经济、民生服务三大领域,再培育一批5G融合应用的典型示范。
 
  按照此规划,5G与智慧物流的融合无疑将是未来重点关注并推进的项目之一。那么在当前国内经济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物流运输需求持续增长,传统物流行业面临越来越多挑战的情况下,5G将如何实现与智慧物流的融合发展呢?5G在推动物流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又将从哪些方面发挥出自己的独特功效呢?智能制造网认为,未来5G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智慧物流。
 
  一、物流仓储
 
  物流仓储是物流行业的重要环节,事关货物储存、发送及转运等一系列事务,向来是行业企业关心的焦点。当前,传统的仓储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物流快递业高速运转、品类庞大的现实需求,许多企业都在通过推动管理信息化、设备智能化来解决上述问题。例如不少企业就开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并大力引入搬运、分拣等机器人和系统,而5G与各种技术的融合,无疑能在智能仓储领域发挥作用。
 
  其中,5G的应用可以使得机器人产品摆脱时延、能耗等问题所带来的限制,以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低的维护成本;以及5G在仓储环节的广泛使用,可以解决海量设备数据庞大,收集、传输与储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此外,通过5G+AR拣货的新方式,还能进一步提升仓储员工作业效率,丰富仓储作业模式,进一步推动物流仓储的数字化、无人化和智慧化。
 
  二、物流运输
 
  物流运输是物流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在物流运输环节,自动驾驶货车与快递无人机正进入测试运营阶段,包括国内的顺丰、京东等头部企业都在探索和发展这些智能物流运输产品。不过,在当前的发展中,自动驾驶技术及快递无人机的规模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法律法规、运行安全、使用成本等,这些呼唤着5G新一代通信技术的保驾护航。
 
  我们知道,无论是自动驾驶货车还是无人机,都有赖于网络连接与控制,才能进行必要管理,并保证其安全。而借助5G网络,在高速率、低延时、大容量的优势加持下,自动驾驶车辆的感知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车路协同、车与人与车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将更加通畅,同时无人机也可以获得更好的规模化控制效果。此外在一些港口物流场景,5G技术也能够全面提升港口作业效率,助力智慧港口建设。
 
  三、物流安全
 
  物流行业发展安全问题是一大难题,除了仓储、运输等线下安全问题,还涉及线上的网络安全等问题。近年来,网络安全风险日益加大,而物流行业的数字化水平还在不断提升,物流数据的重要性也在持续凸显,建立健全完善、可持续的物流安全防火墙至关重要。其中,区块链技术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受到青睐,“5G+区块链”的融合也成为发展的重点。
 
  众所周知,区块链技术能够全面、可靠、真实地记录物流各个环节的资金、产品、运输、管理等数据信息,且区块链技术所记载的资产不可更改、不可伪造。“5G+区块链”的应用,不仅可以使物流信息的传输更加高效、更加及时,同时还能拓宽区块链技术在物流安全环节的多元化应用可能。因此,基于5G网络的物流安全防护将更具可操作性、可渗透性,物流行业发展也将更具保障。
 
  原标题:5G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来从三方面与物流加速融合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