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浪费成为公众关注热点,特别是2020年至今,受到特殊事件的影响,粮食安全备受关注。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丰盈,但粮食损失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我国粮食在产后环节损耗严重,粮食流通与加工损失仍然偏高,尤其是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相当于吉林省一年的粮食产量。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积极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做好全程机械化新型农机装备建设项目储备工作,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例如以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着力提升水稻机插秧、小麦机播以及机收等机械化装备技术水平,确保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机具存量满足实际生产需求,确保粮食丰产丰收。
不难发现,在一档慢综艺节目中,某位常驻嘉宾为方便驾驶粮食机械装备进行作业,特意申领了农机驾驶证,推广了农业机械操作“持证上岗”的安全理念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反映地方切实聚焦实施乡村战略,全力巩固提升粮食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更是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要。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丰盈,然而粮食损失浪费现象仍然存在,粮食流通与加工损失仍然偏高,特别是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由于部分农户储粮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平衡等导致农户储粮损失仍然突出,因过度加工、加工工艺落后等因素,也造成粮食损失。据说,每年我国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损失量达700亿斤以上。
对此,在粮食储藏方面,加快推广建设经济、适用、防虫、防霉储粮新装具,并推广应用气调储粮、低温和准低温储粮等技术。目前,0.5-2吨农户储粮装具和10吨农户仓,10吨至20吨中小型农村烘干整理装备,都已推广应用。农户储粮损失可由8%降至2%以下,国有粮食储备仓库粮食储藏周期综合损失率已降至1%以内。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表示,下一步,把节粮减损纳入拟议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法,继续开发节粮减损新技术,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加工转化率和副产物利用率,深入推进全链条、多环节、系统化的节粮减损。对于粮食运输来说,采用散粮运输方式,并加快建立散装运输配套体系,完成运输环节的“无缝”对接,减少粮食浪费。
在粮食加工环节,由于一直以来,人们过分追求精、细、白的消费误区,也使得企业粮食过度加工严重,成品粮出品率相对不高。实际上,从粮食安全和营养科学的双视角看,粮食加工并非越细越好。因此,要利用适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以及鉴别和处理真菌污染谷物技术等减少损耗,开展大宗粮油适度加工技术研发及成果推广,有效减少不必要粮食损失和能源消耗。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六年超过1.3万亿斤,每年大约有70%的粮食通过流通环节进入消费领域,但是粮食损失、浪费现象仍然较为突出。为此,不管是粮食生产,还是储藏、运输和加工等链条上都要着实重视节粮减损,通过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水平,储粮新农具、烘干整理装备等应用,为减少粮食损失浪费提供了可靠保障。
原标题:我国每年粮食损失率偏高 节粮减损要从全链条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