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对农村环境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遑论水处理这个症结点。回顾“十三五”时期,农村水环境治理取得了重大成果,而相关部门依然坦言乡村治水要迈过的坎还有很多。
处理率不足3成,运管能力差异大
据相关统计,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处理率却只有22%左右。究其原因,农村污水治理难点分布在基建、技术、模式、运维等各方面的创新和提升上。
布局分散,点多面广,且处理设备不甚完备,处理主体缺乏积极性,这是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目前不可否认的真实写照。就处理模式而言,集中式处理以及分散式处理各有优势,不过短板也很明显。如集中式处理需要复杂的市政污水管网支撑,分散式处理则在技术层面遭遇瓶颈,出水水质稳定性存忧。
基建、运管、统一标准、技术工艺......要跨过农村污水处理这“最后一公里”,并不容易。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就形成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污水处理能力较强(处理率差不多4成),而中西部则弱得多的格局。
高山一座座,难点一重重,光建不管行不通,闷头投资效益差,除了我国反复强调的“盘活资源、一村一策、加速创新”,市场还需要什么?
没错,是打破孤岛的信息共享,也是靶向式的供需匹配,以此将资源的排列组合效益推向峰值。除此之外,还需要灵感的碰撞和思维的花火。故,业界普遍认为,市场主体以及终端用户都应当“睁眼看世界”。
就像第十四届上海国际水处理展览会这样的大型环保水处理展会,提供了一个汇集市场资源,引导交流与合作的双向商贸平台。
如合续环境、世浦泰、泽衡、中建环能、中国中车、久保田、博美环境、力鼎环保、金铎禹辰、在田环境这样的农村环境服务商,如村镇污水处理实用技术研讨会这样的专家交流会,处处都透露着“和合共生”的发展内涵。
毋庸置疑的是,在这样的环保水处理展会上更能感受到“朝阳产业”的魅力,以及双碳新时代下,风向标的指引。
政策支持升级,新纪元在望
专家预测,2035年农村污水处理市场规模或将达到2000亿元,这并不是无端猜测。
纵观近10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要求“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水安全问题”;2013年要求“‘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14年要求“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2017年要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021年要求“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水安全、水环境重要性一览无遗。
近两年,【乡村振兴】大框架更明确了“生态振兴”这个不可或缺的发展理念。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的总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因地制宜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1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运营等。
未来乡村是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同体”,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农村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如是展望。乡村振兴与碳中和两大支柱齐发力,正为农村污水治理开启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