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IIGF观点|中国构建碳账户的相关思考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1/5/14 10:06:02112
导读
2021年3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将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21年3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将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且,在交易主体中,提出主体包括重点排放单位以及符合国家有关交易规则的其他机构和个人。2017年8月19日,蚂蚁金服战略总监孙涛在第二届天津绿色金融论坛上表明,在基于个人碳账户建立的基础上,蚂蚁金服将逐步建立中小企业B端碳账户,以帮助衡量企业碳排放量。
 
  一、碳账户定义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2021中国实体经济论坛上”指出:“碳帐户是指在一个账户里边要界定相关主体的权利,或者产权和责任。就是说‘个人自扫门前雪’,这个世界就很清洁,我们只有清楚地界定了产权和责任,交易才能有效。”
 
  衢州市人行支付结算科科长童春英介绍,“个人碳账户”是“市人民银行结合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和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动,依托‘智慧支付’系列工程,指导银行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以银行账户系统为依托,以当前国内公开的碳排放计量标准为依据,在绿色金融改革方面的一项探索。”
 
  目前,市场对于碳账户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根据公开市场资料,将“碳账户”定义为:个人或企业主体依据国家碳排放计量标准,对自身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计算,从而得到特定时间或空间范围内的碳排放量,以明确其在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主体责任,为我国经济低碳转型提供数据支持。
 
  二、碳账户相关政策梳理
 
  三、个人碳账户平台运行机制分析
 
  目前,从各省的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来看,碳账户平台多由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牵头,省环境保护厅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实施,并采用政企合作的方式,依靠互联网企业信息化优势,在专业网站、APP程序、微信公众号等搭建综合性碳账户运行平台。
 
  1.选取碳行为
 
  在个人用户端,碳行为多取自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便于记录的、潜在的低碳转型行为,例如低碳消费、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方面,现行可识别的低碳行为如下表所示:
 
  2.记录与检测碳行为
 
  平台明确了低碳行为之后,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检测体系用来记录低碳行为,方便用户实时查看和平台量化计算。举例来说,蚂蚁金服构建的“碳账户”记录用户的地铁出行里程、步行活动的步数等来获取用户碳账户数据,用以度量人们一些日常活动的碳减排量。
 
  3.量化碳行为
 
  量化碳行为需要先计算居民资源使用量和资源节约量。根据《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资源使用量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对市民或社区业主的户均用量的调研数据,结合已经实施的阶梯标准,制定水、电、气用量标准,节约量即为资源实际用量减去资源标准用量,由公式“减碳量=节约量*兑换因子”得到用户减碳数据。
 
  4.奖励措施与活动
 
  现行的激励措施主要分为商业激励和政策激励。其中,商业激励由政府和商圈商户合作,为平台用户的减碳成果提供产品或者服务优惠。政策激励主要由来自公共服务,例如公交费减免等便民惠民措施。
 
  四、企业碳账户案例分析-安吉农商银行帮助建立企业碳账户
 
  目前,因“企业碳账户”为新兴概念,且气候风险意识较低的上市公司尚未建立系统的碳排放管理体系,企业多为应对信息披露而聘请第三方机构对自身进行碳排放计量。安吉农商行创新在贷款业务中对主动提供碳排放计量信息的企业提供“企业碳账户”服务。具体来说,安吉农商银行依托自身科技支撑,动态跟踪、监测企业碳排量增减情况,帮助企业识别排放源,明确减排方向,并且将企业减排数据信息作为贷款周转降息的依据,用金融手段激励企业节能减排,实现低碳转型。这种实体经济与金融产业合作的方式为企业碳账户的建立提供了方向,根据个人碳账户的构建方法,企业碳账户的建立主要由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
 
  1.构建核算体系
 
  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种类众多,排放行为差异较大等特点,与个人碳账户核算相比,企业碳核算体系需要系统的指引方法学。在国际层面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公布了《国家碳排放核查清单指南》,目前部分发达国家根据这一指南形成了国家层面的碳排放核算体系。除此以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ISO14064标准体系,也为第三方核算机构提供了碳排放核算体系。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表示,我国已经探索建立全国性的碳核算体系,协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因此,为了计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碳核算体系是重要基础。
 
  2.明确主体责任
 
  由于涉及碳排放的企业主体众多,因此构建企业碳账户需要明确主体责任。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为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并且,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数据,清缴碳排放配额,公开交易及相关活动信息,并接受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具有强制披露碳排放数据的义务,有利于企业碳账户的建立。由于我国减排的目标主要由大型企业落实,众多中小型企业多为自愿参与碳市场或尚未参与碳市场。根据2018年的数据统计,从价值链角度看,如果把所有中小微企业所诱发的全价值链排放都考虑进去,其占比高达全国排放总量的65%。所以,中小企业在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明确中小企业主体减排责任有利于监管部门对于中小型企业数据统计和设立减排目标,明确减排路径。
 
  3.加强市场参与
 
  建立企业碳账户需要市场多方的参与和合作。碳市场是以低成本有效促进减排的重要政策性市场手段,通过对企业碳资产的定价,银行业可以为客户提供融资和碳资产管理相关服务,例如发行碳中和债券和碳资产质押融资。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为企业设立碳账户,并依据企业碳排放数据设立以企业碳排放为标的的金融产品,基于此类产品对企业碳排放目标以及其实施表现给予授信调整,即对实现碳排放目标的企业增加授信,对未达成碳排放目标的企业降低授信余额。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碳账户信息查看自身碳排放相关资产以及分析项目运营时因碳排放所产生的相关的成本风险,为企业未来低碳经济转型提供保障。现阶段,蚂蚁金服等互联网机构已经资本参与碳交易市场,在将来,依托商业银行的结算、中介、资管的专业力量,碳市场的参与者将逐步增加,使得碳相关交易真正发挥有效的市场作用。
 
  五、对于中国而言碳账户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对于中国而言碳账户发展的机遇
 
  综合而言,碳账户的建立有助于将个人碳排放纳入碳市场,提高气候问题的参与度,构建碳金融市场以及提高碳排放信息披露透明度。
 
  1、提高气候问题参与度
 
  从政策层面来看,碳账户的简历有助于将个人碳排放纳入碳市场,提高气候问题的参与度。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消耗量较低,所以我国碳交易市场以企业为主导。随着经济发展,根据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水平,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个人碳排放将成为碳数据库和碳市场构建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将来,碳数据库不仅包括企业生产的碳数据,也应该包括个人生活和消费活动所产生的碳数据。现阶段,碳交易普惠制政策可视为居民碳交易的缩影,即对公众低碳行为进行数据量化。建立个人碳账户有利于成为个人承担气候问题责任的重要依据,相对于碳税等调控手段更具有公平性,并将对日后个人碳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助力构建碳金融市场
 
  从金融市场层面来看,碳账户的建立助力构建碳金融市场。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正在蓬勃发展,碳金融类产品包括碳资产质押融资、跨境碳金融交易产品、碳债券以及绿色结构性存款产品等。碳账户的建立有助于企业明确碳排放量,推动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并更好的管理碳资产,为我国碳定价提供支持,降低碳资产风险。一方面,企业碳账户中的碳资产可以形成标的资产,帮助解决低碳行业企业,如新能源行业企业的初始融资问题,满足企业碳资产保值等信用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的价格运行机制,可以将资金引导至低碳产业,逐步增加高碳产业生产成本,促使高碳行业企业低碳转型。
 
  3、有助于提高碳排放信息披露透明度
 
  从信息披露层面来看,碳账户的建立提高碳排放信息披露透明度。现阶段,根据TCFD和香港联合交易所《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的要求,上市公司在ESG信息披露方面需要遵守不披露就解释的原则。其中,在环境方面,香港联合交易所明确要求对于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信息披露。碳账户的建立有助于标准化企业碳排放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核算时间范围、空间范围、主体范围等,提高企业在环境碳排放信息披露方面透明度,以及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为公开市场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
 
  (二)对于中国而言碳账户发展的挑战
 
  目前,我国碳市场仍然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个人碳账户主要由企业端自发建立,居民自愿参与的方式进行,尚未形成系统的企业碳账户体系。从个人来看,难以保证个人碳账户的公平性,从企业来看,中小企业缺少低碳意识与主动性,综合来看,碳排放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有待提高。
 
  1、个人碳账户公平性有待保障
 
  从个人来看,难以保证个人碳账户的公平性。构建个人碳账户需要建立个人碳足迹等相关基线,与企业相比,个人主体涉及到人权、道德、年龄,性别、职业等多个社会因素,难以建立统一的基准。除此以外,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消费水平逐渐增高,个人碳账户基准处于逐年递增的阶段,如何利用历史数据逐年动态调整基准水平也将成为一大难题。不仅如此,目前个人碳账户尚处于“只奖不罚”的模式,即仅记录个人低碳行为,忽略了高碳消费等负面行为影响,有失公允。因此,在未来扩大建设个人碳账户之时,如何保证公平性将成为一大重点难题。
 
  2、中小企业缺少低碳意识与主动性
 
  从企业来看,中小企业缺少低碳意识与主动性。目前,根据公开市场信息披露和碳市场参与的要求,碳市场和碳信息披露的主体多为资金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和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大型央企国企,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低碳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没有建立碳账户和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在客观方面,中小企业或因成本因素,现阶段减排措施和低碳转型的做法会对企业产生较大的现金流压力,因而产生抗拒;主观方面,部分中小企业尚未认识到气候风险的重要性,导致在市场上反应滞后。因而从碳市场参与度来看,中小企业远远落后于大型企业。
 
  3、 碳排放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有待提高
 
  从监管角度来看,碳排放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有待提高。对于个人而言,碳账户中个人碳足迹虽有多种计量方式,但是因为地域和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国际上的计量参数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因此导致碳排放数据不够准确。对于企业而言,作为碳账户责任要求的一部分,部分主体在依据监管的要求进行碳排放信息披露,但是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引中,并未强制要求对于披露碳排放数据进行核查,因此企业碳排放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有待商榷。部分气候责任较强的企业在碳排放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多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碳数据核查,但是,部分企业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即仅公开披露部分生产区域的碳排放数据或仅披露直接排放而忽略间接排放的数据,不利于全国碳数据库的建立和监管层面的核查。
 
  六、中国构建碳账户的相关建议
 
  (一)强化政企合作,为个人碳账户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从区域来看,个人碳账户的建立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进行试点工作为主;从全国来看,以蚂蚁金服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利用资源整合,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率先建立了大范围的个人碳账户。因此,建议相关部门扩大碳账户覆盖范围,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整合资源优势,集中资源力量,为个人碳账户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撑。
 
  (二) 从企业层面来看,中小企业是未来碳账户覆盖的重点对象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小企业是我国碳账户建设工作的盲区,也将是未来碳账户建设的重点工作对象。鉴于中小企业自身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的限制,建议政府在思想教育上采取宣传教育等方式,使得企业认识到低碳转型的必要性,提高企业气候风险的警惕性。除此以外,在交易市场,建议交易所采取激励措施,例如在初期给予较高的碳配额,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碳账户并参与碳交易。
 
  (三)从政策层面来看,建立企业碳排放监管体系
 
  在政策层面,建议监管层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核查和监管体系,加强企业碳排放披露的要求,提高企业碳账户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具体来说,建议监管部门对于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强制要求第三方鉴证,一方面,第三方鉴证机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有利于企业对于自身排放数据的计量;另一方面,第三方鉴证机构具有独立性,可以较好的保证数据公开和透明性,在企业碳排放监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原标题:IIGF观点 | 中国构建碳账户的相关思考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