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指南》出台有何背景?
答:《“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要求,针对水质超标的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应分析超标原因,因地制宜采取整治措施;针对非地质背景导致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应因地制宜制定达标或保持方案,明确防治措施及完成时限。这就需要识别判断导致地下水水质超标是人为活动还是地质背景原因。
为规范和指导开展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统计表征工作,做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支撑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等工作,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我部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案例验证,明确了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统计表征的应用情景、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形成了《指南》并印发。
问:《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答:《指南》由总则、工作内容和流程、数据获取、样品采集与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统计与表征等六部分和附录组成。
一是总则。包括编制目的、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以及指导原则。《指南》适用于地下水超标成因判定、修复目标值合理确定等需开展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统计表征工作的情形。
二是工作内容和流程。根据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统计表征工作需要,提出了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数据获取、样品采集与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统计与表征的工作内容和流程。
三是数据获取。明确了调查范围和目标含水层确定方法,提出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要求,细化了历史水化学数据筛选、背景值指标选取、水文地质分区划分、统计单元初步划分的原则及方法,并规定了单个统计单元的布点密度和最小样本量要求。
四是样品采集与测试。明确了采样点布设、建井采样与测试的技术要求。《指南》规定,当单个统计单元的样本密度或样本量不满足地下水背景值统计表征要求时,应补充设置采样点,开展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五是数据处理与分析。明确了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数据的正态性检验和转换的方法,规定了宏量组分和综合指标、微量和痕量组分等各类指标异常值识别与剔除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异常数据核查的要求。
六是统计与表征。规定了统计单元调整的原则,明确了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统计、表征,以及背景值成因分析的技术要求;提出了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应用情景及方法。
七是附录。提供了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统计表征工作资料收集信息表、测试指标一览表、背景值统计图表绘制方法等必要的资料性附录和报告编制大纲等规范性附录。
问:《指南》的应用情景有哪些?如何应用?
答:地下水环境背景值主要用于以下两种情景:
一是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或地下水污染源所在区域地下水天然化学组分超标成因分析判定。当调查范围内无任何历史遗留污染地块或在产企业等污染源,或当有证据表明人为因素导致地下水超标时,则无需开展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统计表征工作。二是涉及高背景值地区天然化学组分的地下水污染修复目标值合理确定。
用于超标成因分析判定时,如某个统计单元内的地下水超标指标数值不高于其背景值上限,可判定超标主要是受地质背景影响;反之可判定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应进一步开展污染源排查和污染溯源、断源等工作。
用于地下水污染修复目标值确定时,如通过风险评估等方式确定的修复目标值低于区域地下水环境背景值上限,可将背景值上限作为修复目标值。
问:如何保证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统计表征结果的客观?
答:《指南》通过严格5个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尽可能降低背景值统计表征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干扰,确保背景值统计表征结果的科学合理。
一是对历史水化学测试数据进行严格筛选,剔除受人为污染的水质数据。
二是规定每个统计单元的样本密度和最小样本量要求,避免因数据过少导致背景值误差过大。
三是严格建井、采样和分析测试过程质控,剔除不符合质控要求的数据。
四是借助统计学方法,在数据处理与分析环节进一步识别并剔除异常数据。
五是通过对统计单元边界数据的复核及调整,避免了不属于本统计单元的高背景数据纳入从而提高背景值上限。
问:如何推动《指南》落地实施?
答:目前,部分省份已经开展了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统计表征工作,《指南》编制过程中充分吸收借鉴了各地试用的经验和建议。下一步,我们将做好《指南》宣传、实施等工作。一是加强宣贯和培训,采取政策解读、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第三方从业机构以及相关专家等的培训。二是加强对各地正在开展和拟开展背景值统计表征工作的技术指导,推动《指南》规范实施。三是开发配套计算软件,免费提供给相关方使用,实现背景值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提高计算准确性,并支撑对数据质量与结果准确性的审核。
供稿 | 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
编辑 | 宋祥
审核 | 秦超
原标题: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负责人就《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统计表征技术指南(试行)》有关问题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