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被誉为工业生产的“标尺”和“眼睛”。作为制造业大市,广东佛山已全面吹响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号角。《佛山市产品质量升级行动方案(2022-2026年)》提出,要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其中的重要之举就是要强化计量基础支撑作用。
为推动佛山早日从制造大市迈向制造强市、质量强市,佛山积极发挥计量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制造业企业中形成学计量、用计量、重视计量的良好氛围,助力佛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
完善测量管理体系建设
助企业提质增效
计量作为国家质量基础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和提升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佛山市委、市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计量工作,坚持政策引领,持续提升产业计量服务供给,全面发挥计量对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保障作用。
根据市委、市政府打造“质量佛山”的战略部署,早在2017年,佛山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佛山市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并配套出台了《佛山市工业产品质量提升扶持办法》,对包括新建市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获得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二级计量保证体系确认的企事业单位予以资金扶持。
系列政策实施以来,市级财政共扶持佛山市获得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13家,获得二级计量保证体系确认企业173家,两个项目扶持资金总额达1370万元。目前,佛山市取得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数量累计237家,数量排名全国第一,涌现了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广东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等一批测量管理体系标杆企业。
完善的测量管理体系也成为佛山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础支撑。2021年,蒙娜丽莎集团建起集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于一体的行业转型升级示范样板——特高板数字化示范车间,激活建陶产业新动能。该车间配备完善的计量设备,并实现系统联网,能实时显示每条生产线、每个工序的生产状况以及产量、质量、耗能、耗电、耗水等数据,实时监测投料、生产、入库等各个步骤,严格把控产品品质。相关数据的采集、统计和分析,同时为环保生产提供有力依据,推动蒙娜丽莎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标杆企业。
提升产业计量测试服务能力
助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4月,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正式批复佛山市市场监管局,同意依托佛山市南海区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筹建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这意味着佛山在成功建设广东省铝型材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后,再度迎来一个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佛山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建设迈向新阶段。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佛山而言,更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迈向数字时代的重要力量。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佛山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所完成任务越来越复杂,对工业机器人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亟需研发可靠的计量系统与装备对其参数进行校准、测试,并建立完善的行业质量体系与标准规范体系。
为此,该中心将围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开展机器人及产业专用部件的检定、校准、测试,测量装备的研制与应用,产业相关标准、规范制修订等工作,对相关产品进行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全溯源链计量测试服务,提出和研究具有产业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
“我们争取用两年的时间,将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打造成为全省工业机器人计量测试技术支撑平台、科研创新平台以及产业技术交流平台。”该负责人表示,相信该中心正式运营后,将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推动全市乃至全省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工业机器人有力推动佛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图为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生产车间。/佛山日报记者周春摄
坚持规划引领
进一步强化计量基础支撑作用
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2021年,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加快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为引领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计量基础支撑和保障。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年4月,佛山研究出台了产业“六大升级行动”方案,其中产品质量升级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强化计量基础支撑作用,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佛山将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强化计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夯实计量基础,优化计量服务,构建先进测量体系,推动计量工作平稳健康发展。
围绕产业发展和计量事业发展需要,佛山将积极推动成立氢能产业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及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为优势产业发展提供计量智库支持。
佛山还将加快先进量传溯源体系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疫情防控为目标,建立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检定装置、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仪校准装置等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提升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能级和覆盖率。同时,逐步完善区域协同和共享机制,推动计量标准共建共享,分工协作补齐地区强制检定能力短板,保证能就地就近实施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