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5G赋能教育变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来源:智慧城市网整理2025/1/15 14:17:21512
导读
5G技术的出现,突破了现有智慧校园建设中诸如带宽不足、速率偏低等瓶颈问题,将全面推进新一代智慧校园的建设进程,并将改变智慧校园的碎片化建设现状,整体提升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使用效能。
  2024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了“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全国典型项目及通过验收项目名单,标志着为期两年的首批“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工作圆满完成。通过本次试点,带动了5G与教学、考试、综合评价、校园管理等多个教育关键环节的融合创新应用,涌现出一批应用成效明显、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
 
  5G技术的出现,突破了现有智慧校园建设中诸如带宽不足、速率偏低等瓶颈问题,将全面推进新一代智慧校园的建设进程,并将改变智慧校园的碎片化建设现状,整体提升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使用效能。
 
  近年来,5G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各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教育作为国之大计,是5G赋能应用的关键基础领域。推动5G与教育融合发展已提出多年。早在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深入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推动教育数字转型。同年,工信部等十部门发布《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加快5G教学终端设备及AR/VR教学数字内容的研发等相关内容。
 
  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产业格局和人类生活,成为推动产业变革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近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上海市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近期滨江区发布了《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加快数字时代的教育变革,发展教育新质生产力,促进数字教育成为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特征。
 
  下面看一些案例: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联合浙江移动,开展了5G+智慧化体育考试应用,通过5G技术结合AI人脸识别和动作识别,成功实现了体育考试的智能化升级,涵盖100米、800米、立定跳远及铅球考试项目,覆盖了考前、考中、考后全流程,具备智能身份验证、智能监考、无感知数据采集、自动计数、自动精准测量等功能,确保了考试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2023年,该应用支持杭州师范大学高考体育术科测试中2781名考生顺利完成体育考试。2024年,该应用在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四个考点推广使用,覆盖了超过11000名考生。该应用显著提高了体育考试的组织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为体育考试的升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并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陕西联通,利用5G技术推进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在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前提下,采用5G、物联网技术开展伴随式数据采集,围绕学生学习、实践、生活等各层面,通过5G网络对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各类环境指标及活动情境进行感知和记录,构建学生个人画像,建立了全流程成长数据采集体系。针对本科生,形成基于“十二大核心能力素养”及“五育”双维度学生能力证书评价体系,累计采集数据7300多万条,其中超7成为伴随性数据。针对研究生,形成3大类、1000多个赋分项的发展能力矩阵评价模型,近三届3300名余毕业生主动申领了实体研究生能力证书。推动教育评价从“指挥棒”升级为“推动器”,从“检测站”转型为“加油站”。
 
  江苏师范大学联合徐州移动,开发了基于5G的教学技能智能评价系统。系统利用5G和AIOT技术,实现师范生在语音、板书和教学姿态三个关键领域的教学技能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系统具备智能化分析和评价功能,支持师范生进行自主智能化训练,有效解决了教学技能训练中指导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推动师范生教育教学评价模式改革,构建了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体系,覆盖了4个学院,为1500名师范生提供了常态化训练。该体系提升了教师教育中专业技能培养的智能化水平,为国家“强师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技正以其革命性的力量,重塑着教育教学。通过数字教育,我们看到了科技助教的巨大潜力,也让我们相信,在未来,教育将变得更加个性化、智能化。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