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气体检测仪的主要特性

来源:深圳市科亿达科技有限公司2024/5/20 7:44:1011
导读:

气体检测仪管道与阀件的连接方式宜采用双金属卡套接 头连接,便于阀件的更换和维修。 的浓度过低或过高它是没有危险的,它只有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或更确切地说遇 到氧气形成一定比例的混合气才会发生燃烧或。四合一气体验测仪可灵活配置单种气体或多种气体传感器,是一款可同时检测并分别显示多种气体浓度的气体检测报警仪。燃烧是伴有发光发热的激烈氧化反应,它必须具备三个要素:a、可燃物(燃气);b、助燃物(氧气);c、 点火源(温度)。可燃气的燃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扩散燃烧,即挥发的或从设备中喷出、泄漏的可燃气,遇到点火源混合燃烧。另一类燃烧,是可燃气与空气混 合着火燃烧,这种燃烧反应激烈而速度快,一般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和声响,又称之为。燃烧与没有严格的区分。有关部门和专家已经对目前发现的可燃 气作了燃烧分析,制定出了可燃性气体的限,它分为上限(英文upper explode limit的简写UEL)和下限(英文lower explode limit的简写LEL?)。低于下限,混合气中的可燃气的含量不足,不能引起燃烧或,高于上限混合气中的氧气的含量不足,也不能引起燃烧或爆 炸。另外,可燃气的燃烧与还与气体的压力、温度、点火能量等因素有关。限一般用体积百分比浓度表示。

  2、 关于场所产品的规定
  国 家对于场所有严格的定义,防爆场所分为三个区:0区、1区、2区。0区危险,容易产生的场所,是指正常情况下,性气体混合物经常或长时间出现;1区 是指正常情况下,性气体混合物有可能产生的场所;2区是指在不正常情况下才有性气体混合物产生的场所。规定使用在防爆场所的仪表分为隔爆型检 测仪表、本安型检测仪表、增安型检测仪表等。0区必须使用本安型检测仪表,对该类仪表检测其严格;1区可用本安型或隔爆型;2区可用本安型或隔爆型 或增安型仪表。对安全检测仪表防爆形式的标志如下:隔爆型“d”;本安型“ia”、 “ib”;增安型“e”、 正压型“P”、 充油型“O”等。规定对性物质分为三类:I类---矿井甲烷;II类---性气体、液体蒸气、薄雾;III类---性粉尘、纤维。其中国 家对II类性物质,按照其传爆能力分为I、II、IIB、IIC四个等级,IIC级传爆能力,故危险。标准规定了引燃温度的分组,性 气体混合物的引燃温度是指能被点燃的温度限值。引燃温度分为六个组别T1~T6, T6级别的性气体混合物危险。对安全仪表实行严格的检测,对每个生产厂家的每一个型号仪器都按其申请的防爆等级进行检测,合格后发给防爆合格 证。
  3、 工业现场中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对人身体的危害?
  无论何种煤气都含有一定浓度的一氧化碳,只不过所占的体积百分比不同,但一氧化碳检测单位是ppm级,1 ppm等于百万分之一的体积比。以焦炉煤气为例:焦炉煤气中的一氧化碳体积百分比为8.6%,对应等于86000ppm,浓度之高可见一斑。目前国内也有 一些企业一氧化碳检测单位是mg/立方米,1 mg/立方米=0.8ppm。钢铁企业发生的中毒事故绝大多数是由于一氧化碳中毒造成的。一氧化碳(CO)无色无臭、比空气较重、有毒性,属血液性窒息性 气体。一氧化碳同时还具有性,它的下限是12.5%。规定一氧化碳的报警浓度为低报50ppm、高报300ppm。
  4、什么是电化学传感器?
  它是由膜电和电解液 灌封而成。四合一气体验测仪可灵活配置单种气体或多种气体传感器,是一款可同时检测并分别显示多种气体浓度的气体检测报警仪。气体浓度信号将电解液分解成阴阳带电离子,通过电将信号传出。它的优点是:反映速度快、准确(可用于ppm级),稳定性好、能够定量检测,但 寿命较短(大于等于两年)。它主要适用于毒性气体的检测。目前国际上绝大部分毒气检测采用该类型传感器。
  5、什么是催化燃烧传感器?
  
气体检测仪它是由两只固定电阻构成惠斯登检测桥路。手持式氨气气体检测仪用来检测氨气的泄漏情况,现在氨气的现场浓度值,保证浓度值在安全范围内。当含有可燃性混合气体扩散到检测元件上时,迅速进行无焰燃烧,并产生反应热,使热丝电阻值增大,电桥输出一个变化的 电压信号,这个电压信号的大小与可燃气体的浓度成正比。它的优点是:选择性好、反应准确、稳定性好、能够定量检测、不易产生误报、控制可靠、寿命三年左 右。它主要适用于可燃性气体的检测。目前国际上绝大部分可燃气体检测采用该类型传感器。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