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相关检测标准的引入,氨气检测仪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已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
氨逃逸检测氨气泄漏浓度检测报警仪应用环境监测领域
1996年,我国制定的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规定,空气中氨的浓度不得超过0.5 mg / m3. 化工公司附近居民区的空气不得超过0.2 mg / m.
近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氨气排放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3. 燃料的燃烧,牲畜的饲养,污水的处理以及机动车废气的排放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空气中氨含量的增加. 氨是空气中的碱性气体,在大气颗粒物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铵,硝酸铵和其他铵盐是次级颗粒物重要的成分,也是PMe的原因. 此外,用于室内装饰的非标准板,家具和人体排泄物也会产生氨气. *接触氨气可能导致皮肤色素沉着或手指溃疡等症状;当氨气被呼入肺部时,它将破坏血红蛋白的氧气输送功能. 在短时间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能会发生眼泪,咳嗽,喉咙痛,恶心,呕吐,疲劳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肺水肿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B2]. 2002年,中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已将氨水纳入室内空气检测指标[8]. 首先,氨气检测仪需要配备气体报警控制器,以便通过气体报警监控和管理软件在计算机上实现实时浓度显示以及声光报警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半导体和电化学氨探测器不仅具有探测功能,而且还具有报警功能. 通过无线模块功能,可以通过计算机将实时检测数据和警报状态传输到安全控制中心,或在手机上下载该应用程序以进行查看. 半导体和电化学氨探测器都具有固定和便携式的探测模式. 固定式氨气检测仪仅需将仪器固定在某个位置,因此检测范围有限,适用于浓度较高或偏远地区. 便携式氨气检测器体积小,价格低并且易于操作. 非常适合家庭应用.
氨逃逸检测氨气泄漏浓度检测报警仪应用生产加工领域
氨是重要的化学原料,被广泛使用. 为了促进运输和存储,通常将气态氨加压或冷却以获得液态氨. 液氨主要用于生产硝酸,尿素和其他化学肥料. 它也可以用作药物和农药的原料. 液氨用于国防工业生产火箭和推进剂. 可用作有机化学产品氨化的原料和制冷剂.
但是,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由于液氨容易挥发,因此含有液氨的钢瓶可能会泄漏. 当空气中氨的体积分数达到其15%至28%的爆炸极*,很容易引起爆炸. 如果不及时检测,其化学事故率就会很高. 2013年8月31日,上海某冷库发生液氨泄漏,造成15人死亡. 不言而喻,需要安装氨检测器. 尽管红外氨气检测器价格昂贵,但测量准确,其分辨率可以达到1×106,也就是说,当空气中存在1×106mol / L的氨气时,浓度值可以显示在显示器上. 检测器如果检测器具有警报功能,则当氨浓度达到警报点时检测器将发出蜂鸣声. 员工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发生事故.
氨逃逸检测氨气泄漏浓度检测报警仪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牲畜的饲养环境及其健康已成为育种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研究发现,对于小型和低密度农场,氨气浓度通常为6-35ug / m2. 对于大型养殖场和高密度养殖场,氨气浓度通常为150-500ug / m3.
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氨气会严重危害畜禽的生长和健康. 当氨气浓度达到100〜150ug / m°时,会引起畜禽的抵抗力下降,并诱发各种疾病. 为了保证畜禽健康,有必要实时监测房屋内的氨浓度,并根据检测到的氨浓度值采取必要的措施. 对于较大的繁殖区域,可以使用固定的半导体或电化学氨检测器,对于较小的繁殖区域,可以使用便携式的半导体或电化学氨检测器.
氨逸出检测氨气泄漏浓度检测报警仪应用医学
研究表明,人体内也会产生氨. 氨的产生量与器官功能直接相关. 如果肾脏不能有效地排泄体内的毒素-尿素,则部分尿素将在肠道细菌尿素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氨气[48]. 一旦肠内产生过多的氨,氨就会从口腔中排出,这是在口腔中闻到氨气的原因之一. 一部分唾液在降解后也会产生氨. 医生可以使用氨气检测器通过人体呼出的氨气浓度来确定患者的状况.
红外氨气检测器更适合领域,半导体氨气检测器和电化学氨气检测器. 凭借其高性价比和低成本的优势,它们在生产和民用领域中占有广泛的*. 近年来,由于氨污染问题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氨传感器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三种检测器仍存在各自的不足. 实施氨气检测器将更为普遍. 相应地,为了满足更多领域的需求,氨气检测器也将朝着更加小型化,高精度和便携性的方向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