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气检替代水泡检的解决方案
一、“自动气检”和“水泡检”检漏方法对比
一般水泡检是通过目测的气泡量来判断,即在向工件腔内充一定压力的气体时,将其浸入水中或涂肥皂泡,根据目测肥皂泡或水中的气泡来判断工件是否有漏及泄漏的成都。目前这种方法在冰箱、空调的密封管道以及箱体检漏时仍普遍采用。但这种方法有利也有弊,采用水检可以直观的得出结果,但是这种传统的气泡检漏法不仅效率低下,漏水情况下容易造成被检产品内部的电子元器件损坏、不适应对整个生产线做全检、数据不容易量化等缺点,还存在人为判断失误、缺乏严谨性等特点,因不能适应社会生产需要而面临被淘汰的局面。
而自动气检是通过传感器的信号输出来判断,即向工作腔内充一定压力的气体,通过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出来判断工件是否有漏,并计算出其泄漏率,即单位时间内压力传感器输出的变化值。这种方式测试效率高,不受主观因素影响,而且测试后不需要对工件进行其他处理。
二、检漏介质:“水”与“空气”的对比
空气具有压缩性,无固定体积,且黏度相对较低。水具有固定体积,这意味着空气通过漏点的速度要比水快100-400倍,从而影响检测效率。水具有表面张力,空气本质上是没有表面张力的。这一特性意味着水不能通过的细小漏点,而空气可以通过。
气的特性决定空气可以通过水不能通过的细小漏点,所以在气检中,真正不泄漏的产品是不存在,一般是对产品设定允许上限泄漏值。气检可以对泄漏大小进行量化,有效整理数据。而水检需要人为肉眼判断,缺点一是不客观,二是泄漏值大小无法具体判断。
三、解决案例
广州市和晋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的自动气检系统通过用吸气盒检漏对各个检测点进行检漏大大提高的检测效率。
1. 概述:
该自动气检系统主要包括:
(1)一个主机
(2)2个工位的测试台
(3)两种工件的夹具
2.技术参数:
检测方法 | 吸气盒式。该系统有3种测试模式可供选择: 1. 整个工件一起检测,不需要知道泄漏点 2. 工件的每个焊接点依次检测,可知道泄漏点 3. 直接用氢氮混合气体增压到450psi,保压1分钟然后开始泄露检测 |
检漏仪可检漏率 | 1x10-7 Pa. m³/s |
报警漏率 | 1x10-6 Pa. m³/s |
大漏检测气体 | 氮气,氢氮混合气体 |
大漏检测压力 | 450 psi (向下可调) |
微漏检测气体 | 氢氮混合气体 |
微漏检测压力 | 250 psi (向下可调) |
工作台 | 1个工作台带2个测试工位,每个工位可以测试1款产品 |
夹具数量 | 每种产品1套,共2套 |
工件装卸 | 手动 |
节拍 | 600件/10小时 |
3.工作流程
3.1 工件安装
操作员将工件放在测试台的固定装置上,并将其与充气接头连接,然后将吸气盒手动连接到检测点。
每个吸气盒均配备有一个接近开关,用于在开始泄漏检测之前监视每个吸气盒是否有打开和关闭过程。 如果系统未检测到打开和关闭的过程,则认为该吸气盒信号无效。
3.1.1 夹具
夹具由吸气盒和一个托盘组成。 吸气盒的数量由需要测试的工件检测点决定。自动密封结构,夹紧操作方便可靠。 吸气盒安装在拖盘上,当操作员更换夹具时,拖盘直接一起取出,另一个可以装回。夹具具有可用于检测工件的空间位置的工具。 操作员可以通过工具目视检查工件空间是否正确。
3.2保压和大漏检测
操作员关闭安全门并按下启动按钮,然后用氮气将工件加压至预设压力(如果是第3种检测模式,则直接用氢氮混合气体增压),并保持该压力1分钟。 压力传感器检查工件内部的压力衰减并判断其是否有明显泄漏。
如果发现工件有泄漏,则泄漏灯点亮。 工件中的氮气将被排放到室外,停止整个工件测试过程。
如果工件没有大漏,则将继续测试过程。
3.3 微漏检测
如果工件没有大漏,则工件中的氮气将自动排到室外。 当压力达到1atm时,泵将工件抽空至设定压力点。真空传感器监控工件中的真空值。 当工件内部的真空值达到预设真空压力时,氢氮混合气体会充入工件至预设压力。
阀门将自动打开,检漏仪将开始测试吸气盒中的信号。
如果检漏仪检测到吸气盒中的信号高于设定值,则表明该工件有微漏,将发出警报声。
如果未检测到异常信号,则表示工件无微漏,绿色指示灯点亮。
3.4 氢氮混合气体排放
泄漏测试完成后,操作员按下排气按钮,工件中的气体将被排放到室外,当工件中的压力达到大气压时,真空泵开始抽空工件,然后对其进行充气保护气至预设压力,然后发出信号。 操作员打开安全门并卸下工件,测试流程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