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按照全省监测“一盘棋”集团军部署,提前谋划、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有效推动全市生态
环境监测队伍综合技术能力水平全面提升,相关做法获全省推广。在今年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中,宁波创出佳绩,在市级和县级团体、市级和县级个人奖项中均荣获第一名。
聚焦队伍建设,见行见效筑根基
一是党建引领。深入实施“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工程,做强红色引擎,加强队伍建设。浙江省宁波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创建“党建引领、监测先行”党建品牌,先后组织开展“我为中心发展建言献策”主题思想大讨论、专业学习微讲堂、履职比拼微演讲等活动,组建读书小组、健步小组、篮球小组等加强互动、强化协同,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有力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被中共宁波市直工委评为“模范支部”。
二是“筑巢引凤”。市级财政每年投入监测专项资金超3000万元,目前,市本级实验场所面积达5500平方米,监测仪器700余套,价值1.06亿元,通过资质认定项目达9大类822项,组建无机实验室、有机污染物实验室、二恶英实验室、遥感解译实验室、生物生态实验室和应急实验室等,监测能力全省领先。10个区(县、市)中除海曙和江北外,其余区(县、市)生态环境分局均设有监测站,拥有独立实验室,总面积12690平方,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约1.07亿元。
三是聚才引智。近年来,浙江省宁波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狠抓人才培养同时,持续强化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进,不断为监测事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仅今年引进的高学历专业人才就达到4名(清华大学博士生1名,其他硕士研究生3名)。目前,浙江省宁波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编干部8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4人(含博士5名)占54%,专技岗位中正高级岗位聘任4人、副高级31人,中高级职称占比81.6%。县级站实际在岗人员111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6%,中高级职称占比70.7%。
聚焦上下联动,谋实谋细齐推进
一是“一体化”统筹部署。针对各县级监测站人员流动性大、资金投入不足、综合技术能力下降等问题,宁波市生态环境局于2022年7月印发《宁波市推进区(县、市)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甬环发〔2022〕32号),在工作举措、基础保障、业务能力、设备配置、质量管理、应急监测、综合分析、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提出具体指标要求,统筹推进全市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并定期组织考核评估,有效推动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整体能力提升。
二是“一条线”上下联动。出台《技术帮扶工作方案》,浙江省宁波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抽调技术骨干组成专家帮扶团队,轮流入驻各分局监测站1至2周,为县级监测站提供“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上门技术帮扶,帮助各分局监测站解决监测能力提升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突破能力建设瓶颈。同时,各县级监测站也积极推动技术人员“上挂”,加强最新监测技术学习。
三是“一张网”齐抓共管。构建全市监测工作齐抓共管、同频共振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全市生态环境监测格局,在应急监测方面做到“一地事发 全市备勤”,在亚运会环境质量保障、重大监测任务等方面,统筹全市上下监测力量,组建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开创了同向发力、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聚焦能力提升,提质提效增技能
一是以学促进。2021年起,浙江省宁波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创办“甬环监”学术讲堂,采用“讲”“学”互动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积极推动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自创办以来已开展46期各类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技术学术讲堂,30余名来自全市监测系统的技术骨干走上讲台,2000余人次参与学习和考核。出台《导师带徒工作方案》,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结对形式,通过导师传、帮、带,推动优秀专业技术有效传承,年轻干部加快成长。
二是以练促进。定期组织所属人员分专业、分领域开展专业技术集中训练,通过专题训练等方式,促进技术人员开阔知识视野,学习前沿技术,提升能力水平。今年5月,浙江省宁波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制定专题训练计划,细化监测技术领域,邀请全国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精心组织开展了4天20课时集中训练,取得良好成效。
三是以赛促进。今年6月,宁波市生态环境局等6部门联合举办了2023年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综合大比武活动。比赛内容包含理论考试和实操项目,既考验选手的知识理论水平和实验操作功底,又紧扣亚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的时事热点。通过市级大比武活动的开展,全面加强了学习,提高了实战水平。
下一步,宁波将一方面持续做强市级站,加大软硬件投入,推动在新污染物监测、碳监测、生物生态监测、遥感监测和综合分析能力等全面提升;同时,持续做优县级站,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结合区县产业特色和工作实际,打造“一县一精品”区域特色监测能力,全面助力大美宁波建设。
来源 | 宁波生态环境
编辑 | 刘建珍 肖冉冉
原标题:地方撷英 | 宁波市大力推进市县两级监测系统“一盘棋”集团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