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二届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

来源:中国国际环保展CIEPEC2023/9/12 11:45:5596
导读
9月5日,第二届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圆满举办,来自生态环境领域的院士、科技工作者,政府和企业界朋友、驻华机构、新闻媒体等600余人现场参会,会员单位、各级协会线上参加会议。
  9月5日上午,第二届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作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重要活动之一,来自生态环境领域的院士、科技工作者,政府和企业界朋友、驻华机构、新闻媒体等600余人现场参会,会员单位、各级协会线上参加会议。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主持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主持。他表示,服贸会是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的全球盛会。近年来,服贸会聚焦绿色发展主题,从去年开始设置了环境服务专区和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本届院士论坛以“科技赋能 创新驱动 产业保障 绿色发展”为主题,共享国际先进绿色发展理念、节能减排技术、减污降碳案例,共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大力弘扬院士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通过智慧赋能、科技赋能、创新赋能,凝聚磅礴力量,驱动创新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将持续把院士论坛打造成为社会各界共同探讨“双碳”目标实现路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高端交流平台。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张涛,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和16位两院院士出席论坛。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致辞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致辞中强调,现在主要国家都通过推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创新,努力实现气候行动的目标。积极地抢占低碳、零碳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谁转型快、创新取得突破,就更有可能获得绿色低碳领域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维护能源、粮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他表示,实现“双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院士是科技创新引领者,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是“双碳”实施的行动者。通过服贸会的平台,召开“双碳”战略院士论坛,对凝聚院士和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力量,赋能生态环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双碳”战略实施意义重大,希望大家充分交流生态环保产业重大科技成果和前沿技术,总结最佳实践,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希望院士论坛越办越好,争取形成一个机制,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在致辞中指出,“双碳”目标是我们国家对于全球作出的承诺,展现中国绿色发展的决心,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要素,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治理、主动作为、引领全球、科学指导四个重大转变的新成就、新高度。这次论坛,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双碳”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弘扬院士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促进“双碳”领域产学研用转化,赋能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大会。
 
  他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深度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的参与,我们要做好先立后破,保持战略定力,自主科学把握实现路径,把握好节奏力度,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要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强化发展目标、双碳目标、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科技发展目标的协同增效。
 
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致辞
 
  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在致辞中指出,新时代的10年,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也是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取得重要发展成效的十年,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已经成为绿色经济中的重要力量,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表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时期,生态环保产业面临新一轮的发展前景,我们要紧抓机遇,推动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此,赵英民副部长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坚持需求牵引,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二是坚持创新引领,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三是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激发生态环保市场活力;四是坚持公平公正,规范市场健康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致辞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在致辞中指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近期将重点抓好统筹协调、绿色转型、技术进步、制度创新、技术支撑和国际竞争与合作等工作。
 
颁发“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杰出贡献”纪念章
 
颁发“功勋专家”证书
 
  在首届院士论坛上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4位院士颁发“特别贡献”纪念章的基础上,本届论坛褒奖了12位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院士科学家,颁发了“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杰出贡献”纪念章和“功勋专家”证书,使院士论坛成为弘扬院士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窗口。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宣读“科技赋能发展,创新绿色未来”倡议书
 
  论坛上,生态环境界与会院士首次发起“科技赋能发展,创新绿色未来”的倡议,表示要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推动者和行动者,体现了院士科学家的使命担当和科学报国的精神境界,也号召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凝心聚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与会6名院士围绕“双碳”科技支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源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光伏新材料、新污染物治理、固碳减排与绿色修复等方面进行了科技交流和分享,结合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实践案例,深刻阐述引领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和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增效,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对推动全社会发展观念、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两院院士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丰昌主持。
 
中国科学院张涛院士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张涛院士在“科技创新支撑碳中和”报告中提出了从能源生产端实现碳达峰的路径,详细阐述了我国能源体系的现状、挑战和目标。
 
中国工程院王金南院士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王金南院士作了“大力发展生态产品第四产业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的报告,深度阐述了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发展背景、理论框架和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模式。
 
中国科学院江桂斌院士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江桂斌院士在“碳中和与新污染物治理”的报告中对治理新污染物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结合我国新污染物现状对新污染物源头控制和治理方案做了详细介绍。
 
中国工程院高翔院士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高翔院士作了“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介绍了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了绿色低碳转型的形势与需求,提出了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中国科学院杨德仁院士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杨德仁院士作了“光伏硅材料产业的现状和发展”的报告,结合太阳能光伏技术和应用的现状,对世界范围太阳能光伏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中国工程院朱利中院士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朱利中院士作了“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固碳减排与绿色修复”的报告,聚焦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固碳减排和绿色修复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技术,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精彩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主持院士报告
 
  论坛发布了一批生态环保产业绿色低碳案例,用典型引路,加快生态环保产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论坛现场展示了最新的节能减排、减污降碳的先进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并向新入会会员单位颁发会员铜牌,高端论坛和展览展示相辅相成,以会带展、以展促会,增强了会议效果。案例发布和会员铜牌颁发环节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滕建礼主持。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滕建礼主持案例发布和会员铜牌颁发环节
 
“生态环保产业绿色低碳案例”证书颁发仪式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新会员代表铜牌颁发仪式
 
  会后,郭承站会长率院士论坛参会嘉宾赴国家体育馆环境服务专题展区参观,重点了解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黄金、中国光大环境、朝阳环境、中国铁建、中国建科、中科海势、中煤科工、能链集团、国港通用、凯德兴、中国航天科技等企业的绿色低碳创新技术、产品、服务方案和解决方案。
 
与会领导与院士集体合影
 
来源|中国国际环保展技术部
 
  原标题: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第二届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在京举办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