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一问一答”

来源:生态环境部2023/9/10 14:04:0457
导读
针对文件执行过程中地方集中反馈的主要疑问,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组织专家编制了“一问一答”,帮助大家进一步学习文件精神。
  近期,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印发了《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针对文件执行过程中地方集中反馈的主要疑问,我们组织专家编制了“一问一答”,帮助大家进一步学习文件精神。
 
   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的主要功能及建设内容?
 
  答: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是生态质量监督监测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有三方面:一是以植被为主的样地监测,重点关注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功能等,为评价生态质量提供支撑;二是遥感监测结果的验证,提高遥感监测的准确性;三是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生态问题识别与诊断提供支撑。
 
  依据我部2021年印发的《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主要获取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数据,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生态质量监测样地为网络核心,重点监测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功能等。二是以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为区域中心,重点关注典型生态问题专题研究、生态类型变化现场校核,以及遥感监测结果的地面验证。
 
   《工作方案》如何体现监督监测定位,主要关注哪些内容?
 
  答:生态保护监管不仅要说清全国、省、市等多个尺度的区域生态质量现状及变化,还要提升主动发现生态破坏问题的能力,强化监督,提升监管权威。一是开展区域生态质量与变化的持续监测与综合评价,积累生态系统监测数据,促进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二是突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监督监测,如针对资源能源开发、工矿企业等重点开发建设活动,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区等重点区域加强监督监测。
 
   生态质量地面样地如何布设?
 
  答:生态质量样地布设以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为辅;空间上重点关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区域。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布设,首先根据我国不同生态系统分布,采用网格法确定样地初步位置,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问题突出区域和生态保护监管重点区域进行加密布设与调整,形成样地布设初步方案;其次按照代表性、可达性、便于监测等原则,由各省开展样地现场核实,形成各省样地布设方案;最后由我部审核认定。
 
   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如何布局?
 
  答: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布设以《“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明确的80个生态保护监管重点区域为重点,按照每个综合站覆盖范围100公里左右布设。
 
  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按照“自愿申报、择优认定、统一标识、自主运维”的原则进行遴选。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本区域的申报工作,鼓励生态环境部直属单位、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单位、地方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高校或其他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生态环境部根据申报站点区位重要性及基础条件情况,开展技术评审与遴选,经批准同意后纳入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
 
   生态质量遥感监测网络如何构建?
 
  答:生态质量遥感监测网络以卫星遥感为核心,航空遥感为补充。目前我部卫星遥感已经基本具备了全国2米级卫星季度有效覆盖一次,重点区域亚米级卫星一年有效覆盖一次的能力,基本满足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和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监管需要。
 
  《工作方案》提出“十四五”要进一步提升卫星遥感监测能力,一是要扩展多源多载荷卫星覆盖监测能力,加大民用、商业亚米级卫星数据和雷达数据合作共享,逐步实现全国2米级卫星月度有效覆盖一次,重点区域亚米级卫星季度有效覆盖一次;二是加快推动生态功能、生物量监测相关的卫星立项、研制、发射及应用,提高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等生态参数监测精度;三是加强光学卫星和雷达卫星影像生产处理能力,在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的基础上,逐步扩展亚米级光学卫星、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的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参数产品生产、切片地图服务等功能,定期生产生态参数、地表变化和疑似生态破坏等多种遥感数据产品。
 
  在航空遥感方面,一是要加强航空遥感监测能力建设,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要根据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和空间分布合理配置无人机,重点增强中型、小型固定翼及旋翼无人机配备,同时配备高精度、轻量化、标准化的高光谱传感器、激光雷达等专用载荷,开展全天候、定量化主动监测,提高主动发现问题能力;二是建立灵活机动、快速响应的航空遥感协同监测网络,将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无人机接入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无人机指挥系统,实现无人机同时在线、远程调度、组网监测、实时回传的能力。
 
   卫星、无人机、地面等监测手段如何协同,在生态问题监管中各自发挥哪些作用?
 
  答:卫星、航空无人机和地面等监测手段具有各自特点和技术优势,共同构建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监督监测能力。
 
  卫星遥感监测主要优势是大范围、全覆盖,可以及时监测地表变化,发现生态破坏问题,是生态问题监管的主要手段;无人机具有机动灵活、快速响应的优势,可以搭载可见红外、高光谱、激光雷达等载荷,对重点区域生态破坏问题线索和生态类型变化开展实地核查和技术校核,为生态破坏问题核实、遥感参数验证等提供数据支持;地面监测主要通过视频监控、走航巡视监测、样地监测等手段,对重点敏感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人为干扰活动,以及生态退化等生态问题。
 
  供稿 |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
 
  原标题:《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一问一答”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