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由弘业期货与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联合发起成立,全国首个碳期货研究中心——“弘业期货-中研绿金碳期货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据介绍,该中心将致力于国内外碳期货发展、碳期货产品市场的研究和推广。
所谓碳期货,从业者解释称,这也是绿色期货的一种,指在期货市场上,碳排放权的期货交易。不过,国内市场上未开放碳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现在还是以现货为主。早在2005年,欧盟就推出了碳期货产品,美国碳期货的发展也早于碳现货。目前,欧盟碳期货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比例超90%,2021年以来碳期货累计交易量超108亿吨。
可以说,碳期货的兴起,也是国内碳市场活跃的最好证明之一。数据显示,截至该中心成立挂牌当天,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45亿吨,累计成交额113.62亿元。在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后,第二个履约周期也在加快赶进度。
7月份,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第二次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完成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初步方案。“十四五”期间,“八大高排放行业逐步有序纳入碳市场”的目标逐步落实,包括火电、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碳交易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正在加快构建。
据《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预计,在完成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八大行业覆盖之后,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可能会从目前的45亿吨扩容至70亿-80亿吨,覆盖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左右,规模在千亿量级。
与此同时,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也近在眼前。7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公开征求意见,将成为CCER开展的基本遵循,助力构建更加现代的生态环境要素市场,引导和撬动气候投融资。而这也将支持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项目发展,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总之,作为行之有效的降碳手段,碳交易势必会有更大发挥空间,而碳期货、CCER的未来也值得期待。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提案中也表示,推动碳市场管控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此外,构建碳市场抵销机制,通过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配额,扩大自愿减排核证项目类别,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二氧化碳封存捕集利用项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