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智慧养老再提速!今年将新增1000个老年友好型社区

来源:智慧城市网整理2023/3/29 8:54:42164
导读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在2022年创建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创建1000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智慧城市网 时事聚焦】近年来,随着全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热点议题。日前,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在2022年创建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创建1000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这意味着我国智慧养老建设即将迎来新的提升。
 
  老年友好型社区,顾名思义,就是要让老人生活得更舒适自在。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就是从餐饮到就医,从护理到保健,从出行到陪护,将“老年友好”理念融入各个方面,构建居家社区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让便捷养老服务触手可及,把社区真正变为老年人的幸福家园。
 
  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不光是社区的“家务事”,更是各行各业的“社会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方面,要硬件、软件相结合,加强社区道路无障碍建设,对老年人住房的地面、如厕洗浴设备等进行适老化改造,方便老年人的日常出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助力老年人享受智慧化养老服务,如针对社区里的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居委配送智能手环、胸卡等防走失用品,以及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等;此外,还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组织开多元化休闲活动,丰富社区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然,实现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覆盖,受益的也并非只有老年人,也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创造无障碍出行环境,同样也能让蹒跚学步的幼儿安全出行,应老人之需所配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样能给年轻人带来便利。从这个角度来看,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也是在建设全年龄段受益的社区,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利用。
 
  目前,我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多元建设主体参与和保障老年友好型社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不健全。如重点老人家庭居住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存在盲点,对社区内独居、空巢等特殊老年人的底数不清;跨部门协作机制不畅,发挥专业部门、物业、志愿者的相互协作还有差距等。同时,居家适老化改造与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结合度不高,一些区域还未将适老化改造与老年友好型社会创建工作、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有机结合。如何精准评估社区老年友好现状,基于社区存在的短板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成为我国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面临的一大难题。
 
  因此,加快老年友好型社区立法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势在必行。2020年12月,国家卫健委(全国老龄办)印发《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对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做出了具体安排,并提出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2022年10月,国家卫健委(全国老龄办)印发《关于命名2022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通知》,提出加强动态管理,加大监督力度,指导被命名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持续提升为老服务水平,并公布999个社区为2022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这些社区的老年人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为老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增进了老年人在社区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此次《通知》要求各地从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六方面着手,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根据《通知》,“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建成5000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到2035年底,全国城乡社区普遍达到老年友好型社区标准。
 
  此外,贝壳研究院联合贝壳公益近日发布的《老年友好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统筹考虑我国老年友好社区建设过程中的现实性和前瞻性问题,从空间友好、服务友好、人文友好三大维度,构建涵盖住房建设、交通出行、公共设施、照料服务、健康服务、智慧助老服务、社会参与、再促进就业、尊重关爱9个细分维度、37个基本指标的老年友好社区评价体系,为老年友好型社区环境建设提供了探索性的工作思路。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无疑会提升养老服务的可及性、便利度,让老年人有更多幸福感、安全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智慧养老建设的重要举措。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