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四五”阶段,噪音污染防治产业发展开始不断提速。近日,《“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通过中国生态环境部常务会审议,即将成为影响整个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将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噪声污染问题。
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产生和发展,噪声污染已成为老百姓身边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2021年,声环境质量整体向好,然而群众噪声投诉举报量持续居高。生态环境部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报超过45万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占全部举报的45.0%,居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二位。
针对此,推动解决群众的噪声困扰,已成为最普惠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又一重要领域。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杨龙表示,推动解决群众的噪声困扰,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今年是噪声污染防治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
噪音防治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实际上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息息相关。噪声污染防治涉及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和各个领域。源头防控是噪声污染防治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就源头来说,噪音污染主要来自于交通、工业、建筑工地以及生活噪音。特别是交通噪音,已经成为防治的重点,也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受益于我国在噪声污染防治的相关科技支撑方面不断取得进展,新建建筑隔声性能正在逐步提升,铁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纵观行业,很多头部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持续取得突破,比如“阵列式消声器”、“预制短板装配式浮置减振道床”和“阻尼弹簧浮置道床隔振系统”以及“波束成型定向扬声系统”等多项技术成果,已经被列入《2021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并且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噪音治理技术和噪音监测装备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毛玉如认为,防治噪声污染总体上来看既是关乎家长里短的小事,也是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大事,既是小事又是大事,可见噪声污染防治有一定难度,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防治噪声污染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噪声污染防治氛围”,西北大学教授王社坤如是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也在座谈会上表示,噪声污染防治需坚持“党政同责”,明确部门的职责,加强部门协同配合信息共享。同时,应该加强人大与政协的监督作用,推动老百姓身边的噪声问题妥善解决。《噪声法》的实施,为此奠定了法治基础,应进一步落实制度规范。
从市场来看,未来噪音防治产业的聚焦点与发力点,仍然在工业制造与城市交通两大重要领域。随着整个市场不断扩容,噪音治理技术以及在线监测设备、噪音监测装备、新型隔声装备、智能化降噪方案以及新型声学材料等市场需求也将持续提升,为更多企业在细分赛道发力带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