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补齐重要农机装备短板弱项,切实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全面推进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近期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天津市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方案 (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制定了行动目标:到2025年末,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具配置更加合理,农机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进入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时期。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5%以上,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实现高质量全程机械化。主要农机企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占比达到2%以上,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农业相关领域生产企业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
同时,《行动方案》还明确了七大重点任务,具体举措如下:
进一步细化完善短板弱项需求清单。组织召开农机装备补短板专题会议,召集相关专家对照产业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进行充分论证,在现有短板弱项需求清单(见附件)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完善,明确补短板方向、路径、目标、措施。聚焦薄弱环节机械化需求,实行重点需求农机装备定向研发、联合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引导农机企业、科研院所、推广机构聚焦短板机具攻关发力,突破农机装备关键环节“卡脖子”难题。
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农机化科技创新,在农作物品种培育、耕作制度变革、农田基本建设、设施农业建设等过程中,将“宜机化”作为重要要求。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田间道路(机耕路)建设和土地平整,由“以机适地”转为“机地互适”,明确田间道路及田块长度、宽度、平整度等“宜机化”要求,切实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加快推进农艺栽培模式“宜机化”,开展农机农艺关键技术集成、适用机具组装配套研究,制定完善不同种植模式的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作业规范和机具配套方案,使农机农艺融合更加科学,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持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支持导向作用,在将补贴重点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延伸的同时,推动补贴资金继续向农机装备短板领域倾斜,将更多短板急需农机具纳入补贴范围。强化鉴定支撑保障,及时组织完成自主研发特色机具试验鉴定工作。
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农机化由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全过程发展,拓展机械化作业由种植业延伸至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各领域,推动农机化均衡发展。粮食产业要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加强育种与栽培的有机结合。特色产业要着重补齐蔬菜生产机械化的短板,在重点地区和重点环节着力补齐辣椒、青萝卜等特经作物生产机械化的短板,推广应用发展特色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积极引进或引导农机企业研发实用的蔬菜种子精播、收获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
大力促进农机装备科技创新。瞄准产业发展机械化需求,抓住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两个关键链条,引导农机企业重点研发轻便化、智能化、高效化农机装备。聚焦我市农机装备产业链中重点龙头企业,依托天津农学院、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打造“产学研用”优势资源集聚融合的平台载体,为农机装备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鼓励科研院所和农机企业围绕农机装备短板弱项需求清单,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利用天津市智能制造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政策,积极引导农机企业聚焦农机“卡脖子”问题,形成一批新成果新产品新技术。
进一步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积极引导农机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拓宽农机合作社经营领域,探索“企社共建”“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农机生产、推广模式,实现农机合作社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向设施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扩展。鼓励农机合作社开展土地托管和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作业服务,积极参与统一深松整地、集中育秧、统一播种、统一植保、统一收获、统一烘干等作业环节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支持土地托管、跨区作业、订单作业等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推进农机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建设,积极开展智能农机化技术的引进示范与推广,推动信息技术与农机作业深度融合,实现农机作业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提高我市智慧农业发展水平。以振兴小站稻为契机,大力推广水稻侧深施肥和无人机植保技术,扩大卫星导航辅助驾驶技术、农用无人机技术以及卫星平地精量播种等精准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减少人工成本投入,降低劳动强度,节省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标准,助力农业精准低耗高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附件:天津市农机装备短板弱项需求清单
注:本文由农机网整理发布,资料来源: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农业机械化管理处。
原标题:天津市明确“农机装备补短板”七大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