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并且,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面对干旱我们能做的依旧有限,而干旱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根据有关数据统计,仅2021年,我国全年因干旱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1亿元。那么如何抵御干旱的产生呢?植树造林是关键。
这点并不难理解,一方面植物本身就具备固定土壤的能力,另一方面植物生长的过程直接参与到自然界的水循环中,因此植树造林与对抗干旱之间也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并不是说“种树”这件事等同于保护自然,事实上这背后的真相更加复杂。
比如种树的目的是涵养水源,促进地表与地下水之间的循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树都适合保持水土,比如加拿大白杨林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地下水,尤其是夏天,但是其中只有0.2%会用于光合作用,这种树如果大面积在半干旱地区种植,反而会引起反效果,加剧土壤干旱。
因此,植树造林想要抵御干旱主要关键是树木品种的选择,以及对于环境生态的了解,简单地说就是在保护现有植被的情况下,从地区原有的植物品类出发,选择合适的类型慢慢强化当地绿植环境,从而改善干旱情况。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承认“植树造林是众多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中的一种,但它同样有非常多的局限性”的原因。
那么有没有什么手段能够帮助植树造林提升抵御干旱、改善干旱的能力呢?树种多样性或许是关键。研究人员通过利用全球70多万个森林样方的树种多样性监测数据,结合森林对干旱抵抗力的遥感观测分析结果,发现保护树种多样性,可显著提升森林应对干旱的抵抗力。而其中,物种间的互惠作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该进研究结果除了为合理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提供了有利支持外,更进一步地强调了保护树种多样性乃至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意义。
那么该如何保护呢?环境监测与大气监测是关键。树木生长与自然环境之间本身就是互利互惠的关系,想要用植被改善气候环境,首先要确保植被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中得到生长。而这个过程中,对于环境的监测应该从树种本身的生态情况着手,围绕土质、水质情况进行,合理利用现代化仪器,稳定的长期的对区域环境变化进行了解,以做到稳定合理的推进植树工作发展。
至于大气检测,则包括气象检测、大气常规参数检测和大气污染物检测三方面。简单地说就是既要保证区域气候适合植物生长,又要保证污染物情况在森林能够自我净化的阈值之内,做到改善环境的同时也保护森林品质。
而在实际保护的过程中,可以用到的工具有很多,比如我们熟悉的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水分仪等等,又比如“高大上”的光谱、色谱、质谱等实验室分析仪器。但无论怎么处理,问题的关键还是因地制宜,保护本身的自然情况的前提下,让环境向着更加好的方向发展。
原标题:用森林抵御干旱 用现代技术保护树种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