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让乡村振兴有“智”更有质

来源:智慧城市网整理2022/9/26 14:03:16108
导读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全面实施,《指南》的印发,带来的是更高的产能、更有效的劳动,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动能。
  借着新基建的东风,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应用在乡村生根开花,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还有覆盖越来越广的信息高速公路网、“聪明”又高产的智慧农田、乡村数治大脑……数字乡村建设的大幕已徐徐拉开。
 
  数字化应用注智赋能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扎实推进,数字技术为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供契机,也催生了更多新业态。尤其是网络电商的发展,帮助农村地区健全了物流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正逐步凸显。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字乡村建设依托数字信息技术对乡村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和生活形态进行数字化改造和创新,使农业生产实现了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和集约化的转变。不少地方有了智能温室大棚,通过手机就可以知晓温度、湿度等要素,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农民也实现了增产增效。
 
  2)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了互联网及各类数字网络平台快速崛起,推动了农户与市场之间的信息畅通与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农户面临的“数字鸿沟”困境。村里实施5G网络全覆盖,家家户户都可以线上直播带货,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3)随着农村信息通信网络的日益完善,数字化应用新场景和新业态正在为乡村治理注智赋能。除了村级层面的智能监控,不少村民的家里也享受到了云监控技术的数字红利。外出人员在手机上轻轻点几下,就可以通过摄像头看到家中情况,让亲情沟通“零距离”,同时也让家中安全防盗能力大大提升。
 
  数字乡村建设落地见效
 
  从实践情况看,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较快、成效显著,数字化带来的创新应用在基层党建、社会综治、应急安防、疫情防控、便民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基础设施领域,2022年上半年,我国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4亿户家庭的能力,已经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85.4万个,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农村网民规模达2.93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8%,较2021年12月提升1.2个百分点。
 
  在农业经济领域,农村电商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农村网络零售和农产品网络零售分别增长2.5%和11.2%。以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为代表的线上交易渠道实现了农业商品的线上交易,扩大了农村产品销售的渠道和范围,推动农业经济的全面提升。
 
  如何让乡村振兴有“智”更有质?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是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但还存在网络基础设施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有效数据不足、人才不足等短板。在此背景下,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显得至关重要。
 
  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数字乡村标准体系,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数字乡村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指导文件。具体来看,《指南》围绕基础与通用标准、数字基础设施标准、农业农村数据标准、农业信息化标准、乡村数字化标准、建设与管理标准、安全与保障标准等7个方面,明确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框架的主要内容,并从标准应用、标准制定、标准修订、标准转化4个方面提出了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路径。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全面实施,《指南》的印发,带来的是更高的产能、更有效的劳动,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动能。数字乡村标准化的建设,瞄准“数字蓝海”,创新激发增长活力,以数字经济不断激扬发展新优势,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翅膀”。
 
  结语:标准体系建设有望解决数字乡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防范潜在风险,从而不断筑牢数字乡村发展根基。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整合数字技术,克服碎片化难题,让更多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形成集聚效应,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步入快车道。
 
  原标题: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 让乡村振兴有“智”更有质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