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2)以来,生态环境部以及各省市不断公开的典型案例受到了广泛关注,不盘不知道,被曝光的各类环境违法案例已经有这么多,在严格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之余,也给社会带来了强有力的震慑。
本文就翻了生态环境部和北京、安徽、辽宁、湖北、四川、重庆、海南、江苏、上海等多个省市公开的107个典型案例,外加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公开的182个典型案例,发现问题还是比较集中的。
特点一:复杂性
实际上,关于环境污染的案例大多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各类公开的典型案例中也能看出一二。上图显示,其他这个分类占比最高,其中包括的案例类型涉环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产能淘汰、生态破坏、非法采矿、化工园区污染、整改工作、非法占地、噪声污染,以及综合环境问题。
基本上,环境问题作为综合性问题,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决定了不论查到企业、化工园区,或者是地方存在的环境问题,必然都会有较大的关联性。
特点二:震慑作用凸显
翻阅早期中央环保督察公开的问题,敷衍整改、过场整改、拒不整改、假意整改,欺报、瞒报、虚报、漏报,违规开发、违规建设、违规审批,以及弄虚作假,推进问题整改不力,形式主义这些关键词被提及的频率颇高,但自第一轮回头看之后,这些问题在典型案例中几乎难见身影。
高压执法,铁腕治污,真问责,都为严格肃清不正之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力量。那些年,中央环保督察频频提起“禁止一刀切”、“不是一阵风”、“对弄虚作假零容忍”等等论调,向外界发出积极信号。随后,《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有关事项的通知》、《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办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等文件接踵而至。
常态化督察、专项督察,以及正面清单、典型案例等制度都会逐渐夯实,环境执法的威慑作用已经凸显,倒逼转型的最终结果,可以拭目以待。
特点三:水和固废问题仍是焦点
在289个典型案例的通报中,占比41%的“水+固废”问题还是非常显眼的。从侧重点上看,之前环保在线也陆续进行过解析,水环境领域被点名最多的从黑臭水体治理到污泥处置,再到流域治理,尤其是长江和黄河治理,以及管网问题,都是各类环境执法紧盯的内容。那么就各省市而言,比较重要的,一是母亲河,二是重点流域(如淮河、太湖、巢湖等),三是黑臭水体。
固废领域,最常被点名的一是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置问题,二是危险废弃物处置问题。为此,不少地区启动了危废专项督察行动,从危废运输到危废台账,到危废处置进行全过程梳理和排查,危废非法收集、非法转运、非法贮存、非法倾倒、非法处置基本都有典型案例,比较不好追踪的是跨地区非法处置案件,目前也有城市在探索联合执法,并且为更好地处置危废建立跨省转移“白名单”。
另外,气处理领域的典型案例涉VOCs的不少,环境监测领域的很多涉弄虚作假,干扰监测数据等等,而关于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的也有通报。
环境执法动真格,典型案例曝光成常态,环境信用评价的分量与日俱增,ESG评估越来越受重视,环境违法行为要承担的风险以及违法代价越来越大。从这个角度出发,做个环保“守法者”也许才是那个省钱省时省力又省心的选择。
原标题:翻过289个环境违法典型案例才看清楚的是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