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我国粮食稳产保供既要保数量,还要保多样、保质量、保生态,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迫切需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而高标准农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352万亩。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内田、土、水、路、林等得到综合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大幅度提升了耕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了土地流转,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近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制定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建设任务,作为指导各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该规划期为2021—2030年,展望到2035年。
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超过六成,远高于同期全国约40%的占比,居全国领先地位。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地流转率平均提高15%-20%,耕作机械化水平平均提高15%-20%,部分地区农民直接流转土地亩均增收达到300元,增加了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确保到2025年累计建成267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13万亩,以此稳定保障1200万吨以上粮食产能。到2030年累计建成272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575万亩,以此稳定保障1220万吨以上粮食产能。把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规划期内完成56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省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宜机化等建设模式进一步普及,农田建设管理、建后管护、耕地质量和生产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确保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主要指标
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目标。其中,“技”指:通过工程措施与农机农艺技术相结合,推广数字农业、良种良法、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节肥减药等技术,提高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要求各地着力打造一批整区域推进、宜机化改造、数字农田、绿色农田、土壤改良、高效节水灌溉和都市美丽田园等示范工程,总结提炼一批“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接地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典型样板。通过突出示范引领,进一步提升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
其中,宜机化改造示范主要针对平原区格田和丘陵区梯田进行宜机化示范引领。
平原区格田宜机化改造: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宜机化改造相结合,加快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优先选择农民群众积极性较高、土地流转率较高的地区,合理改善农业机械通行条件,有效提高农业机械道路和下田作业通达率。按照农田作业机械化要求,进一步优化田块布局,推动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对尖角、弯月形等影响农业机械作业的异形地块,进行开挖回填、截弯取直等整理,消除作业死角;清除田块耕作层内影响农业机械作业的石块及其他障碍物;合理建设机耕路和生产路,完善下田坡道、桥涵、错车点、末端掉头点和安全标识等附属设施,实现道路和田块之间、田块与田块之间衔接顺畅互联互通。因地制宜配套土壤改良、灌溉排水、农田防护、农田输配电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丘陵区梯田宜机化改造: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坡耕地治理工作相结合,引领丘陵山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选择坡耕地面积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方便机械化作业要求,合理规分和适度归并田块,消除农机作业死角,坡耕地改造为宜机化梯田;优化地块布局,实现以条带状分布为主,延长机械作业线路;通过开挖回填土壤等工作措施,修建田块进出坡道、完善田间道路;合理布局沟渠,沟渠的修建应兼顾农业机械通行需要,深开围沟、背沟;因地制宜配套小型水源工程,加强雨水和地表水收集利用;通过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粪肥施用等生态培肥方式,结合深耕深翻等农业机械化措施,培肥熟化土壤,提升地力;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设备等提供电力保障。
当下,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建设任务十分艰巨、资金筹措压力较大、管理管护任务加重、质量水平有待提升”四大挑战。《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的制定,将引导该省更快地克服挑战,顺利完成2023年目标任务。
注:本文由农机网(www.nongjx.com)整理发布,资料来源:广东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