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创新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支撑。十年间,我国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事业投入,积极扩大技术性投资。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收入从2012年9.95万亿元增至2021年19.91万亿元。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1.68%,提至2021年的2.67%。创新发展道路已然形成,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形成规模性发展。
日前,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介绍了调研的家高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项目、合同金额等情况做了详细说明。
“46万项”“1256.1亿元”“12.6%”等突出数据指明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成果活跃。细究这一连串数字,不难发现现阶段科研及转化的多个特征。
高校院所成为科研主阵地。创新是促进发展的第一要义。高校、院所作为科研的有生力量,为科研成果诞生供给源源动力。《报告》指出,2020年3554家高校院所的合同项数为466882项,合同总金额为1256.1亿元;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项数为20977项,合同总金额为202.6亿元;转化合同金额超过1亿元的高校院所数量超过40家。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合同项数为445905项,合同金额为1053.5亿元;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合同金额超过10亿元的高校院所共12家。
高校院所积极进入市场环节,足够的创新成果是打造规模化市场的地基。因此,大力发展高校在各类目科技研发、项目攻关中的重要作用,为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平台。目前,多个高校院所聚焦推动学科交叉研究、新兴领域,服务社会经济,加快构建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应用推广的创新链,努力将攻关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地方及中小企业承接新技术承接能力加强。《通知》提出,当前科技成果流向聚集明显,超四成转化至制造业领域,超六成转化至中小微其他企业。此外,各地方科技成果产出与承接能力分布特点显著:山东、广东对其他地方产出的科技成果吸引能力强,承接金额最高;江苏、浙江科技成果产出能力强。
该段报告反应出多地政府为地方创新链要素聚集、缓解技术研发资金压力提供多项扶助政策。以浙江为例,浙江出台《关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部署九项工作,解决企业创新实际困难和强烈需求,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提升战略科技力量服务企业水平。
在此背景下,中小技术企业焕发新生机。技术承接能力提升,创新研究能力增强。成为当前创新大军的“排头兵”。
人才培育或将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重点。成果转化道路上,人是关键的创新要素。《通知》写明,2020年奖励个人金额比例占成果转化现金和股权收入总额的比重超过50%,奖励研发与转化主要贡献人员金额占奖励个人金额的比重超过90%。
实际上,技术转移转化工作需要复合型专业人才,高校、科研院所受制于自身体制机制,因此缺少专业的转移转化队伍。因此,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构建“专职+兼职+挂职”多层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队伍,探索建立专业技术转移人才队伍薪酬、工资评定、职位晋升等制度体系是下一步人才培育战略的重点。
综合来看,科技成果转化需打通多个环节,实现资源性流通。例如《通知》提到,2020年802家高校院所自建技术转移机构,比上一年增长16.4%。1106家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比上一年增长5.5%。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的研发机构、转移机构和服务平台的数量快速增加,有利于不断吸纳聚合各方资源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大范围内人才资源、基础数据等融通共享。此外,多方合建的平台机构能够帮助大学原始创新突破瓶颈,促进了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转化。
创新成果正待摘取,转化机制进入成熟期。基于以上特征,《报告》提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政策协同落实;培养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丰富金融支持模式,强化财政金融资源引导作用三个建议,以克服当前前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政策未落、人才欠缺、资金融通问题。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人民网等)
原标题:超46万项 1200多亿元!我国持续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