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IIGF观点|绿色金融支持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刘楠2022/5/16 10:27:25118
导读
本文从绿色金融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当前交通行业的碳排放特点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绿色金融支持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以促进和保障交通行业全面转型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仅是我国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过程中的一项庄严承诺,更是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方向。2021年10月,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源、工业、交通等的发展做出安排。交通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碳排放源,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过程中任重而道远。本文从绿色金融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当前交通行业的碳排放特点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绿色金融支持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以促进和保障交通行业全面转型发展。
 
  一、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特点
 
  交通行业碳排放随着国民经济和人口数量的增长而逐年升高。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便捷出行是交通运输的行业使命。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随之逐年升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0.8亿吨,约占全国总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9.01%,较2002年增长257%。

图 1 交通行业碳排放水平随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总人口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以公路为主。我国交通运输主要由公路、铁路、水运、民用航空等方式组成,从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输量来看,现阶段我国公路运输承载量最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公路客运量占总客运量的71%,公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的72%。以公路交通为主的运输结构直接使得公路运输成为交通领域的重要碳排放源,据公开信息,2019年公路运输碳排放以占全国交通领域碳排放总量74%的水平,居各类运输方式之首。

图 2 2020年我国各类交通运输方式运输量占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与推广,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公路碳排放情况。在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中,新旧动能的转换对改善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现状具有重要作用,以纯电动车为主的新能源车辆的应用与推广可以通过降低交通领域化石燃料的使用而降低公路运输行业的直接碳排放,促进公路运输行业绿色发展。研究表明,相较于内燃机汽车(ICEV),新能源汽车的替代使用具有能效削减作用,其中混合动力汽车(HEV)对内燃机汽车(ICEV)的总能耗削减程度为25.4%,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对内燃机汽车(ICEV)的总能耗削减程度为27.9%,纯电动汽车(BEV)对内燃机汽车(ICEV)的总能耗削减程度为38.3%~42.9%。2016年至2021年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和保有量均实现稳步增长,公路运输中新能源车的替代使用,改善了运输车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公路运输领域的碳排放。

图 3 2016年至2021年我国新能源车辆保(销)量水平
 
数据来源:公开统计数据整理
 
  二、双碳目标下交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问题与挑战
 
  随着未来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人口的增长,交通领域能源使用量将存在增长的风险。经济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必将朝着发达国家的方向稳步迈进;人口方面,根据世界人口预测2019数据,中国总人口规模将在 2030 年左右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对比欧美等经济社会发展较为领先的国家,其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在其全国碳排放总量中的占比约为1/3,而据我国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交通领域能源消耗量仅占全国总能源消耗量的9%的左右。因此,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需求还存在增加的可能。据国际道路联盟(IRF)预测,相较于2016年,2050年交通运输相关能耗量将会增加21% ~ 25%。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交通运输亟待清洁化发展,绿色融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从当前我国碳排放总量数据而言,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相对较大,且呈逐渐增长趋势;从未来我国交通行业碳排放发展趋势而言,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存在进一步增长的风险,在这一现状驱动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降碳迫在眉睫。针对交通运输行业碳减排路径,有学者研究表明,运输结构、运输能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密度等均会影响交通行业碳排放,其中运输结构对交通行业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大,且较高的铁路、水运对公路运输比例和新能源车辆占比可以有效抑制交通碳排放的增长。此外,交通运输行业中能源消费占比最大的公路运输到2030年前后才能达到能源消耗比重峰值,这一形势下,通过公路运输电气化改革和绿色公路建设等方式推进公路交通清洁化发展也成为交通行业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因此,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公路交通的清洁能化发展,将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与此同时,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技术变革和新项目建设,也将诱发更多投资需求。
 
  新能源车辆的应用和推广,对充电等能源补给基础设施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随之而来的可持续资金供给成为其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进程中,充电等能源补给基础设施的发展也需同步前进,跟上新能源车辆增速。据公开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492万辆,充电桩数量168.1万台,车桩比为2.9:1,2021年随着新能源车辆的增长,车桩比变为3.0:1,车桩增量比3.7:1,车桩增速失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车辆需求进一步上升,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预计将达1.6亿辆,其中纯电动车比例将达90%,新能源车辆保有量的增长也必将推动充电等能源补给基础设施数量的增长。但充电等能源补给基础设施行业作为快速发展行业,资金需求密集,投资回报周期长,传统融资方式支持力度有限,持续稳定的资金供给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绿色金融支持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对策与建议
 
  金融作为支持经济社会运作的必要手段,在稳定市场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使得交通运输等行业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同时也驱动金融供给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针对双碳目标下交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问题与挑战,可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投融资模式等措施,维持绿色低碳转型压力下交通运输行业市场稳定,满足双碳目标下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融资需求,在服务双碳目标下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也不断探索金融在交通运输行业服务中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具体措施如下:
 
  研究探索将交通运输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体系。针对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占比较大,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还可能进一步增长的特点,可从金融供给端出发,研究将交通运输业纳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体系,探索适合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的道路,通过市场化定价机制,优化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空间资源配置,引导资金支持交通运输业绿色低碳转型,在约束交通行业碳排放的同时,推动交通行业低碳技术研发。首先,我国可充分考虑当前交通行业的排放特点,并基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经验,研究制定交通行业碳配额分配管理办法,明确交通行业碳排放总量目标和碳配额分配方案;其次,探索国内交通行业碳排放核算和M(监测)R(报告)V(核查)机制,明确交通行业低碳转型参考依据。
 
  扩大绿色金融相关工具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为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绿色金融作为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针对交通行业清洁化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资金需求,地方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等奖励激励措施,进一步扩大绿色金融在绿色低碳交通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工具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市场资金流入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水运、绿色航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交通项目,填补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交通运输业在结构优化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探索绿色REITS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助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在绿色收费公路、充电桩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持续稳定的资金供给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受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低、技术更新迭代快、市场竞争压力大等原因影响,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融资困境,且传统的融资模式无法匹配其密集且周期较长的资金需求。针对绿色交通基础设施领域融资现状和国家《关于推进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政策导向,可研究探索绿色收费公路、充电桩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绿色RETIs的应用,吸纳社会资本,为公路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动力。首先可通过研究分析国内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的收益现状,统筹搭配绿色交通基础设施资产,探索标的资产是否可满足绿色REITs稳定现金流的要求;其次可研究制定绿色收费公路、充电桩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资产估值定价标准,为资产资产估值定价和未来现金流预测提供行业依据,进而便于市场各行业分析绿色REITs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用的市场可能性。
 
  原标题:IIGF观点 | 绿色金融支持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对策研究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