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其质量高低不仅影响粮食产量的高低,还关系到农产品质量的好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有利于推动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生产。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多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在节水、节电、节肥、节药、节人工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20%,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目标任务,明确到2025年累计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有科学适宜的标准。日前,《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GB/T30600-2022)国家标准发布,并将于202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201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GB/T30600-2014)(以下简称原《通则》)发布后的首次修订,也是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农田建设管理职能整合归并至农业农村部后,农业农村部牵头修订的第一个农田建设领域重要国家标准。
修订原《通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实现农田建设项目科学规范管理的重要依据。新修订的《通则》以全面提升农田质量为目标,充分考虑区域特点,统筹农田工程建设和质量建设,坚持科学布局、分类施策,目标导向、良田粮用,生态理念、注重质量等编制原则,系统完善了原《通则》相关内容与技术规范,将更好地指导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对进一步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行为,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疆域辽阔,区域之间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差异巨大,作物类型、耕作制度等各不相同,对农田基础设施和地力水平的要求也有所区别。《通则》适应新时代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要求,分区域确定建设内容,明确建设重点和技术要求,突出建设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规范引导不同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具体工作。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耕地地力,增强农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举措。《通则》 优化完善了农田地力提升建设内容和具体指标,有利于补齐农田质量建设技术指引短板,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实现土地和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部分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中国质量新闻网
原标题:保障粮食安全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