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是人体饮食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排除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干扰后,绝大部分人的日常餐饮中,都会通过肉类来获取蛋白质、脂肪和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身体所需的营养素。
当然,除去营养价值这层元素,肉类同时也是各国饮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般来说不同肉类在具备不同营养价值的同时,其口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肉类的价格以及衍生出来的烹调方式也各不相同。而从一般百姓的角度来说,我们日常接触比较多的肉类为猪肉、牛肉、羊肉以及鸡肉。
正常情况下,大众买肉根据自身口味需求以及经济条件进行选择就可以了,但是就卖肉这件事,市场上其实一直存在不少乱象,其中掺假肉就颇具代表性。
什么是掺假肉?简单地说就是以次充好,例如在牛肉、羊肉馅料中掺入猪肉或鸭肉等低价肉来谋取利益,或是将处理好的猪肉块混入牛羊类产品中一并销售从而让猪肉卖出牛羊肉的价格,再或者是用低价肉混入高价肉中一并出售。
尽管,相较于其他食品污染问题,这类掺入低价肉类的掺假肉在食品本身的食用安全上来说,影响并不明显,但是考虑到掺假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其他物质或是二次污染情况,以及从消费者利益出发,掺假肉仍然是动物源性食品食品安全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并且也是难以快速、准确和高效地进行检测甄别的一个。
但是难并不意味着不能实现,首先,我国目前针对肉类和肉制品的质量和安全已经制定了非常完善的相关法规,以此对于问题产品的界定其实已经存在非常明确的标砖了。在此基础上各式各样的生物检测技术在这个领域不断地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这之中,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出现,更有效的解决了肉类成分鉴定的难题。
我们知道,DNA携带有合成RNA和蛋白质所必需的遗传信息,因此是坚定样品物种的一种理想手段,但是想要通过分析DNA来完成生物分析,就需要解决精度以及速度的问题。而DNA宏条形码技术结合了DNA条形码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因此同时具备了高通量、高精度、速度快等特点。理论上来说,只要建立好一个足够可靠的DNA条形码数据库,那么通过这项技术就可以准确的进行肉类及其制品地甄别工作,并且完成96个样品的成分及组分测序分析仅需要不到6小时。
事实上,这项技术在食品安全方面还有其他的发力空间,例如辅助海关完成进口肉类罐头的成分判定或者帮助不同肉制品完成溯源工作。但同样的,这项技术也存在盲区,例如目前用于动植物分类鉴定的标准DNA条形码并不完全适用于环境样本的应用。
但无论如何,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正在通过更加科学的方式,帮助消费者远离“挂羊头卖狗肉”的消费陷阱,正在为我们更好的塑造一个安全饮食的环境。
原标题:从“根源”为肉类溯源 生物检测技术拒绝“挂羊头卖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