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8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举行了“北京市2021年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新闻发布会”。会议就北京市2021年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情况、2021年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进行通报,并答记者问。
北京市2021年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情况
2021年,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核心目标,以保护生态空间和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全市生态环境部门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近2.23万起。固定源方面,立案查处5860起,实施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等案件650起;移动源方面,分别处罚超标重型柴油车1.42万辆次,非道路移动机械2219台次,检测场19起;全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1.47亿元。
结合污染源特点和生态环境管理目标,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了蓝天、碧水、净土、自然生态保护等11个方面60项具体执法任务,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强执法保障:
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对68个街道(乡镇)、工业园区等开展了七轮次精准执法,共检查点位3384个,推动解决各类环境问题870起,进一步压实属地环保责任。围绕“保好水、治差水、护饮水”目标,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组织开展污水处理厂、涉重金属排放单位、地下水污染防治单位、入河排污口、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行业执法检查,推动解决涉水问题835起。
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将全市污染源分为重点、特殊和一般污染源,以“双随机、一公开”作为日常监管执法的基本手段,按照不同比例随机抽查,做到分类管理、差异化执法。全年完成双随机执法检查2.27万家次。利用在线监控系统,对540余家工业企业的排污情况实施全天候监控;在全国率先试点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网格报警功能,提高执法精准性;强化对机动车检验机构三级网络监管,检查检测场1.24万场次,处罚违法行为19起。
在“点穴式”执法中,市级生态环境部门统筹,首次以“市区两级混编、被检查区两两相互交叉”的检查模式开展执法;组织东城、西城两区执法人员,开展餐饮行业和报警网格交叉帮扶,共发现环境问题917起,交由属地督促整改。在执法检查过程中,整合执法力量,相互学习经验,发挥了“1+1>2”的效果。
202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
大气类环境
2021年4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对北京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该单位于2019年取得排污许可证,后续新增的表面处理工序,按照《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年版)》规定,应对相关工序重新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但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该单位未重新申请。根据《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责令该单位三个月内改正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罚款。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实施《条例》,是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企事业单位治污主体责任,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有力举措,《条例》第十五条第三项规定: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口数量或者污染物排放种类、排放量、排放浓度增加,应当重新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水环境
2021年9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对北京一家污水处理厂开展执法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粪大肠菌群数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排放浓度。根据《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责令该单位改正,处二十二万四千五百元罚款。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对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单位的法律责任作了严格规定。对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超过许可排放浓度排放污染物、超过许可排放量排放污染物等行为,都加大了处罚力度。对未建立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制度、未按照规定提交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等违法行为,规定了按次处罚的措施。对复查发现排污企业继续实施违法行为或者拒绝、阻挠复查的违法行为,规定了按日连续处罚的措施。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有关负责人提出了“点”“线”“面”这三方面的环境科技执法手段。
关于“点”,主要是对于单体的污染源,主要利用在线监控系统,实时掌握企业的排污情况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另外这些年,国家在对排污企业监管上,推行了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了国家排污许可证后管理平台。我们的执法人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到排污许可企业的自我管理情况。对于检测场,已经全部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对机动车检测场进行全部录像,倒查发现检验过程中弄虚作假等违法问题。像通报查处的19家检测场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通过视频监控发现的,这是在点上的科技运用。
在“线”上的主要是移动源。借助安装在重点路段的黑烟抓拍、尾气遥感遥测这些设备,辅助筛查高排放车辆。通过这些设备,就能筛选出哪些车合格、哪些车不合格,进一步开展精准执法。
在“面”上主要是针对生态空间、保护区等。主要通过无人机、卫星遥感这些高科技的手段,对比发现问题,提高执法的广度和覆盖度。这些都是我们在科技执法方面的举措。
(会议全文实录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