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多部门齐发力环境监测仪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速

来源:仪表网2022/1/26 9:14:25162
导读
随着环保诉求日益升级,环保投入不断加大,环保产业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随着环保诉求日益升级,环保投入不断加大,环保产业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如今,环保产业已经在污水、大气、土壤、固废处理以及环境服务等重点领域,形成了涵盖环境咨询、环保装备、工程设计、设施运营维护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其中,环保装备制造业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样,发展壮大绿色制造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对环保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环境监测产业迎来新机遇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大气、土壤、水等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环保产业成为了热门行业。在巨大的环境改善需求和政策压力下,我国对环境治理的需求在快速地释放,孕育了环保产业新一轮发展浪潮。
 
  截至目前,囊括空气环境监测、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测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框架已经初步形成。《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指出,2020-2035年,生态环境监测将在全面深化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的基础上,逐步向生态状况监测和环境风险预警拓展,构建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估体系。
 
  未来一段时期内,环境监测市场空间的来源主要侧重于四大方面:第一,环境监测网络的拓展,从省级到地级,再到县级,全面覆盖;第二,监测指标的不断增加,譬如VOCs及重金属监测等空间巨大;第三,监测空间的扩大,从地面向空中和地下延伸;第四,监测领域的拓展,从空气、水向土壤倾斜。
 
  作为环境管理“顶梁柱”的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的大背景下将不断被强化。同样需要认识到,在环境监测产业繁荣背后,是国家推动环境监测体系的强力驱动。有理由相信,随着环境监测向科学化、精细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后,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将会开辟更宏大的市场。
 
  未来,随着环境监测、工业过程监测、实验室仪器等细分领域的增长,特别是环境监测领域,投资的逐步到位,以及环保问题的驱动,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将进入景气周期。
 
  环保装备国产化亟需加强
 
  环保装备行业涉及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噪音污染等九大领域,而这些领域的治理都离不开仪器仪表的发展。
 
  环境监测仪器是仪器仪表的细分领域,通过采集分析数据,获取污染源和环境背景污染状况的专业现场分析仪器。现今,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主要包括水、空气、土壤等方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环境监测仪器市场在仪表领域逐渐崛起,聚光科技、先河环保、雪迪龙、天瑞仪器等国内一批上市仪器公司已具备与国外企业同台竞争的能力。
 
  但是,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厂商仍以中小企业居多,企业生产能力不足,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供应,出现低价竞争、产品以次充好、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差等现象。在环境分析、监测、检验等领域,进口品牌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一些核心零部件,很少有国内产品能够与进口产品形成较有力的竞争。
 
  如何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先进环保装备的有效供给成为产业亟待解决的发展“瓶颈”。
 
  国产化迎来“加速剂”
 
  为加快环保装备国产化步伐,近日,工信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三部门印发《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
 
  《行动计划》指出,2025年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并将重点发展工业烟气综合监测仪、环境空气分析仪等环境监测专用仪表、污染治理过程专用仪器、环保装置大数据智能化运行维护系统,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专用光学气体传感器、电子芯片、色谱检测单位等关键零部件。《行动计划》同时强调,在环境监测仪器领域,重点提升高端环境监测仪器的自主创新供给能力。
 
  此外,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的相关内容以及中国环境监测的切实需求,各省市也发布了众多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相关政策,为区域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的发展提供指导与扶持。
 
  环保装备制造产业接连迎来政策暖风。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家对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并且培育一批有创新能力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自己的拳头产品的企业。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环保装备国产化之路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原标题:多部门齐发力 环境监测仪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速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