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从年头谈到年尾,360度解析,就差把这个概念拆成26个笔画研磨了。不过嘛,毕竟要在2060年之前完成碳中和目标,对于我国——公认的碳排量位居国内外前列,来说确实有不小的挑战性。
也难怪《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直言,“14亿多人民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更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想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缺谁都不行。
当然了,在这个几乎贯穿了一整年的“碳中和”念念叨叨中,大概也确实让全民就算不了解,也可能模糊听过这个词儿,宣传作用杠杠滴。而业界也经过了从讨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到琢磨碳中和基金、债券,研究CCUS碳捕集和利用技术,再到分析各类促碳达峰碳中和的条例,挖掘碳中和体系建设下的新风口,以及关注零碳、负碳技术和各地摩拳擦掌要进行的试点示范,等等。
“碳中和”这个大碗,能装下的“蛋糕”可真不少,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尤其是水务领域,为什么呢?因为“低碳污水厂”猝不及防挂上了热议榜单。
抢“运营”的时代有的是时间
污水处理是典型的能源密集型高耗能行业,但是在全国关注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提标改造,流域综合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和修复的大环境下,对水处理需求的飙升决定了咱该建还得建啊,处理规模跟不上产生速度肯定不行。
也不排除有余力有前瞻性的企业规模和升级两手抓,就像腾讯、阿里、华为这些“互联网大厂”凭借过硬的技术切入智慧水务领域可有些年头了。另外,关于污水处理的节能减排技术、削减催化剂以及水处理药剂用量的各类技术等都在持续研发。
不过就污水处理行业整体来看,大幅下调新增污水处理产能的“十四五”时期,或许才是集火“集约、低碳、生态”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的难得机会。
不抢“建设”,抢“运营”,污水处理厂也有了更多“自我提升”的时间,包括以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化等为核心,好好加加“智力点”。
就拿供水管网漏损这个问题来说吧,自从住建部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城市、县城公共供水管网漏水量基本与70个西湖相当,#管网漏损#这个话题就没有征兆地闯入了人们的视野。
漏损率这么高?原因在哪儿?咋漏的?怎么办?
管网老化、管理粗放、设计欠佳,基本是管网漏损量大的三大主要原因,那么在现代化管网体系中,除了做好基建外,利用智慧水务平台来提高检修效率,实现有效管控逐渐成为常规操作。在管网上增设流量压力监测点,更换智能水表,打造智慧化漏损控制体系等,完成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控。
从节能、降耗、减污、降碳的角度来看,原理也不外如是。
加“智力点”的比拼盲目可不行
从发展上来看的话,我国智慧水务行业从技术、产品、系统、平台、服务等几个维度都有了快速崛起的趋势。
最近,华为公司又拉了一个合作智慧水务的盟友——2021年9月28日,华为与新兴铸管、鲲鹏联合创新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智慧水务管网系统。
最近,智慧水务软件操作技术再出新成果——9月7日,“城市水系统控制仿真模型软件”科技成果鉴定会召开,为我国流域级排水系统智慧运维、智能管控及优化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最近,2021年智慧水务典型案例发布——8月25日,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发布了清单,包括饮用水安全保障类11项、水环境综合治理类9项、综合类1项,合计21项。清单中,上海城投、深圳水务、长江生态环保集团、腾讯、北控水务这些熟面孔,也没让人失望。
最近,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智慧水务技术创新联盟成立了——8月10日,联盟第一届成员代表大会及第一次理事会在线上召开,已经确定了33家联盟单位。华为、威派格、深圳水务、阿里巴巴、凯泉泵业、北控水务、同方股份等等,大家也不陌生。
有一说一,发展不错,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这也是为什么平常可能会听到不少类似于“现在智能化还很浅显”、“很多就相当于多了个电子屏”这样的说法。
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运营方、承建方意识到了智慧水务体系融入污水处理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研究机构更深度去挖掘智慧水务创新技术带来的增益价值。
而华为、腾讯、阿里、中国电信这样的信息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加入智慧水务领域,表面上让水务行业的整体结构更为复杂,竞争也显得变化莫测,实际上能直接让智慧水务行业跨过很多初期遇到的瓶颈。
更重要的是,目前这样的信息技术企业仍大多采取的是“+水务企业”的合作模式,真正是“谁的专业谁做主”,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喧宾夺主”。
4个阵营的方阵开的可不是盲盒
总结一下,目前智慧水务市场中的主体还是比较复杂的,大致可以分为传统水务阵营,以“BATH”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企业阵营,重点踩在“智慧”方向上的水务阵营,以及包揽智慧解决方案涵盖了智慧水务业务的阵营。
真要说谁更有发展优势,也不见得,利弊对半开,得失最终还要看自己。
原标题:4大阵营一字排开 水务行业“智慧化”升级进入集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