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工业气体进入高速发展期气体检测仪器仪表需求将增长

来源:仪表网2021/8/31 10:28:08198
导读
从1949年开始至今,我国经历了工业气体行业的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此外,工业气体在国家标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中,通常被划为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相关检测不可少,从而带动气体检测仪器仪表需求增长。
  工业气体被喻为工业的"血液"。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气体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工业要素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政策方面也在推动工业气体行业发展。
 
  政策推动工业气体行业发展
 
  目前我国工业气体行业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弱,在政策方面国家鼓励工业气体创新发展,实现技术突破以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同时提高行业标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详细来讲,2016年,在《中国气体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南》中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建立和完善空分能耗指标,提升行业整体水平,推进气体行业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广泛应用等;
 
  2017年,在《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指出推进城镇燃气、燃气发电、工业燃料、交通燃料等重点领域的规模化利用,推动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
 
  2019年,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中将用于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的电子气体的特种气体。三氡氢硅、锗烷、氨化氢、氧化亚氨、羰基硫、砷烷、甲硅烷、二氡二氢硅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气体产品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用量不断增加,新产品不断推出,纯度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产值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国民经济总值的增长速度,我国工业气体市场空间广阔,进入快速发展期。
 
  工业气体进入高速发展期
 
  据悉,我国工业气体行业从1949年开始发展,最开始只有氧气、氦气和氢气几个简单品种;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中国布局,行业进入起步阶段;
 
  21世纪后我国工业气体行业发展更进一步,同时上游空分设备也取得技术突破,大大的激发了从业者的发展热情。目前我国工业气体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市场规模逐年上升。
 
  数据显示,2014-2020年我国工业气体行业市场规模复合增速约为10.5%,同时根据业界经验数据,全球气体行业增速是全球GDP增速的2-2.5倍。疫情前正常情况201年我国GDP增速为6.1%,依此增长规律,2026年我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有望在2026年达到3221亿元,进入高速发展期。
 
  此外,气体对当前飞速发展的微电子、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精密冶金、环境科学等高新技术部门有重要影响,是这些部门不可缺少的原材料气或工艺气。正是由于各种新兴工业部门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需要和推动,气体工业产品才在品种,质量和数量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飞跃发展。
 
  众所周知,工业气体在国家标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1992)中,通常被划为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相关检测不可少,从而带动气体检测仪器仪表需求增长。
 
  气体检测 仪器仪表不可少
 
  气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也是众多工业过程的原料以及产物。只要对气体的温度、湿度、压力、流量、浓度有检测和控制需求,就需要气体检测仪器仪表。
 
  另外,气体检测仪器仪表作为仪器仪表的一个重要分支应用领域广泛,其覆盖了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环保、国防、航天航空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气体检测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市场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相关法规法律的完善是气体检测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些推动使气体检测仪器仪表行业处于产业高速增长期。
 
  小编了解到,气体检测仪器仪表行业的广阔前景、快速发展及较高利润水平,也吸引了相关工业仪器仪表企业的高度关注。部分工业仪器仪表企业迅速调整方向介入气体检测仪器仪表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不言而喻,作为朝阳行业的气体检测仪器仪表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机遇和挑战并存,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迎来更大发展。
 
  结语: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国家对安全及环保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和法规陆续出台,极大地刺激了气体仪器仪表行业市场容量的迅速扩大,而随着工业气体进入高速发展期,气体检测仪器仪表需求也将进一步增长,发展前景可期。
 
  原标题:工业气体进入高速发展期 气体检测仪器仪表需求将增长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