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不久前杭州市余杭区首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余杭污水厂四期项目正式投入运行。该项目位于一座占地78亩的开放式公园下,污水处理规模可达7.5万吨/日。另外,剩余7.5万吨/日配套工程预计将于2022年完成。
污水处理主要采用A/O(厌氧缺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MBR(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处理后的尾水水质将作为余杭塘河景观补充用水。
无独有偶,5月底海口江东新区地埋式水质净化中心(一期)工程也正式进入了设备带负荷(通水)调试阶段。这是海口江东新区首座出水水质准Ⅳ类标准的全地埋式水质净化中心,泵站+粗、细格栅+曝气沉砂池+生物池+沉淀池+V型滤池+消毒池,实现“地下排污厂、地上绿色湿地”新景观。
这样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曾经还觉得新鲜,如今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了全国各地,如上述一般的案例并不少见——重庆市第一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唐家桥污水处理厂,2019年原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后投用,处理规模和效果更佳;无锡市城北污水处理二厂首创地埋式污水处理模式,年内将动工;佛山市城北污水处理厂地埋式改建项目,是本市第一座双层加盖、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年初进入了通水试运行阶段;成都高新区首座地埋式处理厂,骑龙净水厂年初也开建了,处理后主要水质指标将达类Ⅲ类标准......
“零”的突破,预示了更多污水处理厂发展的新模式的开启。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从字面就能解析出一些优势,不占地、更和谐,不失为破解“邻避效应”的有效手段。总体来看,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建设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美化环境,全自动运行更稳定的同时也节约人力物力,这些优点是比较凸显的。
不过,建设成本高,运维相对地面污水厂更复杂一些,日常巡检等也相对不变这些因素也非常考验承建方和运维方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从技术选择上来看,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早期就出现了“有动力”技术——主要方法是生物接触氧化;20世纪后期又出现了“无动力”技术——主要革新在于将生活污水通过厌氧消化然后加以生物过滤,只要进行污水处理必须进行有氧接触,最后排放。
这两种之外,可广泛适用于小区污水处理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也是地埋式污水处理模式的重要分支。
从设计方面来说,综合参考国内外的经验,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要注意的主要内容有2点——安全和智慧化。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由于其特殊性,在防洪排涝、消防配置、电气防爆等方面,考虑地应该比地表式污水处理厂更多一些。专家建议,有条件的应自建雨水泵房排涝系统,配置自动排烟补风和智能灭火系统,并对电气设备进行自控防爆设计。
智慧化程度则决定了运维管控的水平,专家建议要按照工业4.0先进理念进行设计,包括智能检测、“无人化”调节、智能曝气控制、智能加药频率控制、智能水泵频率控制、智能照明系统、智能排风感应系统等,构建物联网信息化平台,对接移动应用和远程响应,在各体系单独运行过程中实现PDCA管理机制。
鉴于我国对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发展的支持,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蝶变效应,新模式带来的新气象已经初现。“十四五”开局定调污水资源化发展、流域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长远规划,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基建上的“升级换代”相信还会带来更多惊喜。
原标题: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好在哪儿,如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