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由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主办,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两网融合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两网融合可回收物体系构建现场会”(以下简称“现场会”)在京召开,来自国家商务部、住建部、清华大学、北京市及各地城市管理委员会/局专家、负责人和行业企业代表,新华社、北京日报、《资源再生》杂志等媒体代表30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十四五”时期两网融合可回收物体系构建路径,探讨可回收物回收发展新趋势、新机遇,推动两网融合进程,助力垃圾分类和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二级巡视员郑厚斌在《“十四五”期间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政策引导方向和工作重点》主旨报告中指出,国家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绿色低碳发展指导意见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生活垃圾分类赋予再生资源行业新的历史使命,各地进行大胆探索,出台支持政策,积极探索推进回收点站进小区,环卫企业两网融合、低值可回收物补贴等新型发展模式,有力推进垃圾分类、两网融合进程。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永刚就可回收物体系构建工作背景向与会代表做了简要介绍,梳理了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两网融合”政策,分析了全流程可回收物体系构建难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各地可回收物体系构建提供借鉴。在对修订后的《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建立规范》进行解读时讲到,修订后的《规范》更加关注分拣中心对生活垃圾分类低值可回收物和城市固废的承接功能,范围中增加了废旧纺织品、废弃大件家具、废木材等市场价值较低的再生资源品类;新增了综合型分拣中心的定义和设计要求,对分拣中心规划设计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住建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中心副总工、高工刘畅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政策及热点分析》主题报告中指出,垃圾分类是固体废弃物全过程管理的核心,是落实固体废弃物管理层级构架的必要措施,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重要途径。自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机制建设、配套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居民小区分类投放收集覆盖、分类运输体系建设、分类处理能力建设及垃圾分类习惯形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固体废物管理处三级调研员吴润江介绍了北京市垃圾分类管理要求和垃圾分类驿站模式。指出垃圾分类驿站,专人值守,可以帮助公众更好的了解垃圾分类知识,促进可回收物应收尽收。据介绍,北京市去年完成驿站建设1275座,今年计划提升改造600座。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区长助理、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专家组组长冯文结合北京市朝阳区垃圾分类现状,阐述了打通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全产业链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指出,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结合服务区域的特点,协助政府打通垃圾分类全产业链条的两网融合,解决系统边界问题;建立垃圾分类收费制度,按照产生者付费的原则,促进垃圾的源头减量,同时反哺垃圾分类和处理成本,以市场手段促进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长春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世忠介绍到,长春市坚持政府引导,堵疏结合,可续规划,打造“定点、定时、定车”垃圾分类回收新模式;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点,与环卫系统资源共享;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出台城市管理“白皮书”《长春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基本标准》;开展常态化监督考评,建设全品类“一站式”分拣中心和智能化大数据平台,积极推进“两网融合”。
杭州市商务局二级调研员李洪忠分享了杭州市再生资源回收模式的找准定位、政策先行,细分目标、落到实处,提高分拣中心和网点的建设质量,推动转型、培育龙头,政策扶持、督查考核的做法经验。下一步,杭州将着力建立再生资源回收长效管理机制,全面研究低价值可回收物扶持政策,有序推进分拣中心和平台建设。
北京市海淀区物资回收公司党委书记、经理杨奋翮就“以低值回收物为主线构建全链条回收体系”的海淀模式进行了分享。提到,“海淀模式”以一个体系、四个平台、终端设施建设、补贴机制为核心,即强化“点-站-中心”三级回收体系构建,加快回收中转、物流运输、分拣处置、信息监管平台建设,加强终端设施建设,完善资金补贴机制,通过两年的工作,已经实现全品类应收尽收、多场景全覆盖、全流程信息上线、全区域协同,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
下午,北京华京源回收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认为,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是回收企业在产业链中应定位“点-站-中心”三级体系,实行可回收物的全链条专业化运营,配置回收、运输、分拣、技术等专业团队,面向利废企业、深加工企业、园区等方向发展。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建国教授在《垃圾分类背景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报告中讲到,可回收物强制分类与规范回收具有显著减排效益,两网融合是新形势下垃圾分类处理的发展趋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一定要放在垃圾分类大背景下,转型升级要融入国家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建设中。分析指出,以经济手段为核心的制度建设是行业升级的有力保障,应推行差异化收费和生产者责任延伸,落实污染担责制,降低财政负担;推行押金回收制度,促进可回收物规范清洁回收;需利用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构建全过程智慧监管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实现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实现原料-产品-废物良性循环走向高质量发展,依靠长效机制倒逼源头减量实现转型升级。
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CEO徐源鸿介绍了“前端居民简单分类,中端物流高效及时清运,后端资源最大化利用,终端再生品交易”的完整垃圾分类全循环全流程产业链模式和经验,科学推进可回收物体系建设与规范管理降本增效。
江苏天楹斯瑞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乃丹展望了以研发与技术创新、优质运营资产、一体化运作为基础的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未来发展方向,为企业布局和创新提供思路和借鉴。
浙江虎哥环境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少平和与会代表分享了其针对生活垃圾分类“前端收集一站式”“循环利用一条链”“智慧监管一张网”的运营模式和经验。胡总认为所谓的某种垃圾达到规模化即为可回收物,虎哥也得益于规模化发展,成本正在逐步降低。
上海程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王超在《构建“点、站、场”可回收物全程运营管理模式》的演讲中,围绕上海市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建设的目标,从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市场化运作,信息化系统等方面,阐述了上海市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建设和运营管控,为其他地方政府垃圾分类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南京易联瑞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王黎明围绕“龙潭模式”分享了南京市垃圾分类两网融合运营经验。他讲到,该模式以龙潭转运中心为载体和圆点,向整个龙潭街道覆盖四分类清运网络,后针对网络中的各类型主体采用不同的分类投放和收集模式,推动了龙潭垃圾分类全覆盖进程。
据宋氏集团董事长助理、副总经理乔大军介绍,在该集团自身完整的再生资源三级回收体系基础上,创新“物联网+智能设备分类”“互联网+上门回收”“物联网+智能环保屋分类”等多种绿色智能分类、回收模式,为公共机构、居民区、学校等各责任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
河南寻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昊详细介绍了城市垃圾分类前端系统性解决方案-叮咚换宝无人值守回收模式运营经验,帮助运营者获得长期持续的收益,让回收成为时尚。
江苏隽诺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大客户经理曹飞针对两网融合体系下可回收物绿色分拣中心建设需求,详细分析了自动化、规模化、精细化的分拣系统和智能仓储系统在提升绿色分拣中心效能,促进可回收物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中山斯瑞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帆分享了大件垃圾破碎减容无害化处理方案和100%资源化技术,实现木料、金属、绵布的完全分离,提高低值可回收物利用价值。
中国通用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业务)助理范磊介绍了低温中利用陶瓷催化剂连续化学反应催化裂解低值废塑料技术。该技术消除了二噁英等有害物质生成,大幅减少了粉尘、恶臭等污染物质的排出,将二次污染的可能性阻断在源头。
索坤集团副总裁兼沈阳鸿业玻璃容器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陈伟月就“生活源低值废玻璃分类回收及资源化产业链运营模式”进行了交流。据介绍,该公司60-90%以上的生产原料来自社会回收废旧玻璃,既做到了废物循环再利用,又可以降低玻璃熔化过程中的燃料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易霖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晖在题为《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体系构建模式》分析中讲到,易霖环保针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回收利用体系,同时充分利用原有的再生资源体系及其它产能优势,嵌入以废纺为特色的“易箩筐”综合回收利用模式,既关注政府工作重心又兼顾企业生存利益,为各地两网融合、产业升级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两网融合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兰亚军主持了“可持续回收物体系建立所需的政策条件和运营特点”主题圆桌讨论,广州市供销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建安、上海城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冬明、北京华京源回收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CEO徐源鸿、中环创新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李震就全流程一体化可回收物运营模式实现可持续运营条件、企业介入全链条整合环节选择、政府管理需求和企业盈利需求结合、未来垃圾分类下资源回收体系制度和市场变化进行交流和研讨,助力可回收物体系构建。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两网融合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莅莉主持下午会议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会长管爱国在会议总结发言中表示,作为破解“垃圾围城”难题的突破口,“垃圾分类+两网融合”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要进一步明确两网融合的资源化利用重心,完善两网融合长效机制,鼓励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新技术研发,创新两网融合新模式和新业态,健全两网融合激励机制,提高社会公众和管理认知度,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化目标,提高资源化利用率,让垃圾分类分出价值,融出垃圾分类新局面,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行业力量,共享美丽中国。
原标题:“两网融合”融出垃圾分类新局面——两网融合可回收物体系构建现场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