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节目的“倒奶”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一段成箱牛奶倒掉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不少网友纷纷指责,媒体等集体痛批,并称“倒牛奶”乱象挑战了《反食品浪费法》,属于违法行为,这已经与时下国家积极推崇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号召显然是背道而驰。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出现食物浪费的现象越来越多,聚焦“倒奶”事件,消费、加工端粮食浪费该如何解决呢?
众人周知,粮食安全是安全基础,根据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全球有1.55亿人面临着重度粮食不安全问题,其人数达到了过去5年的非常高水平。虽说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强,粮食基本能实现自给,谷物和小麦的储备能满足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但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粮食安全问题仍然不能忽视。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粮食浪费问题非常严重,尤其是消费端的浪费,据《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我国每年约浪费1700万至1800万吨粮食。近日,一段牛奶倒掉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据说这些被倒的牛奶并非是因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而是因为购买者要牛奶瓶内的二维码去投票,进而导致大量的奶制品被倾倒。
显而易见,“倒奶”事件造成了牛奶消费端的浪费,不符合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倡导和号召,这已违反了2020年4月29日正式实施的《反食品浪费法》,违规者也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对此,商家、平台和观众都要树立浪费粮食可耻观念,践行“光盘行动”。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不能放任其只顾产品销量、节目流量,罔顾法律和自身社会责任。
其实,除了消费端的浪费之外,我国粮食生产、加工等环节也存在的浪费现象,每年损失粮食相当于2亿多人的口粮。例如片面追求“精、细、白”,大米、小麦等粮食在加工环节过度加工,损耗大,损失浪费严重;在面点、糕点烘焙行业,如若包子、面包制作太大或太小就扔掉,面包做扁了,外形不美观就丢掉等,造成食品浪费。
为了减少大米、小麦等粮食加工环节的损失浪费,粮油加工业节粮和减损工作持续推进中。过度追求大米、小麦等粮食的精加工,不仅造成粮食浪费,还造成粮食中营养成分的流失,加工精度越高,营养流失越大。在此背景下,智能碾米机在粮食加工中得到应用,既避免过度加工损失粮食中的营养成分,又满足人们对健康、营养、新鲜米的需求。
近年,在消费饮食结构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包子、面包的风味口感、馅料多少、美观度等提出了高要求。仿手工制作的自动包子、面包机械在面点、糕点烘焙行业加快推广。例如仿手工制作的自动包子机采用变频、变速调控,面馅调节自如,包子大小、重量、内馅多少标准统一,外型美观,表面光滑,花纹整齐,提高包子制作效率的同时,也避免因手工制作大小、重量标准不一扔掉产生浪费问题。
总体来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粮食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而随着的《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也使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再只是柔性倡议,而是被纳入法律条文的刚性要求,有力地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不管是粮食消费端,还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要减少粮食加工损耗、适度控制工业用粮需求,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原标题:从“倒奶”事件聚焦消费、加工端粮食浪费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