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在奶业发展中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内蒙古奶业也着力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进一步推进传统奶制品生产加工向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力促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实现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除了液态奶、酸奶等常见的奶制品外,还有马奶酒、奶酪、双皮乳、奶豆腐等众多种类纷繁的传统奶制品和民族奶制品。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以及早前内蒙古自治区传统奶制品产业大多呈现出分散化的小作坊模式,传统奶制品生产一度面临着操作规范性和生产环境不达标等挑战,奶制品在走出地区、面向全国的加工、流通环节中也受到不小的限制。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自治区传统奶制品产业向好发展,加强生产指导、生产环境改造等,促进标准化转变也是其产业发展中的必要一环。例如自治区先后举办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创建培训班,对民族传统奶制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生产工艺地方标准等进行解读,并对可取的经验进行介绍;地区市场监管局有针对性的对奶制品小作坊进行“因地制宜、一户一策”的整体改造,以生产环境、技术、加工设备等为落脚点,在保留传统奶制品产业的民族性、传统性的同时,为加工坊带来更多贴合与现代化发展的方案。
而据悉,诸如扎鲁特旗奶制品加工作坊在当地市场监管局的因地制宜整体改造下,奶制品加工坊中不仅设置有独立的挤奶间、晾晒间、包装间等,还引入了一系列食品级乳制品模具、包装设备等,并在挤奶、储奶、发酵、熬制、包装、销售等环节有了统一的标准。当地从事奶制品加工的人员就表示,加工坊进行改造后,相较于从前直接在家里厨房和自己住的火炕里进行加工,生产环境更加整洁有序、生产流程也更加规范了。
与此同时,随着内蒙古对奶制品加工小作坊进行有目的、有措施的全面整改,小作坊在逐步实现规范化之外,也为传统奶制品加工形成产业化、品牌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了解,诸如嘎达苏现已有近80家具有食品生产登记证、且分布相对集中的加工坊,每年可带来1600吨左右的各种奶制品。另外,据相关数据,2019年内蒙古传统奶制品产业年加工产值已经达到10亿元左右,以奶酪为代表的奶制品也成为我国乳业发展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以看到,在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有关政策的帮扶和资金支持下,当地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可以说是有了焕然一新的改变,生产环节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生产环境的升级等均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原标题:内蒙古传统奶制品生产加工向标准化、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