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15日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消费者权益日,对于消费者来说,自己的权益能受到尊重和保护,也能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当然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对于企业和商家来说,315既是监督也是警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配合监管部门共同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才是正道。
央视的315晚会可以说是全国人民的打假狂欢,能够帮消费者揪出不少假冒伪劣产品和牛鬼蛇神企业,比看春晚更振奋人心!今年的315晚会,主要揭露了人脸识别大数据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的滥用问题,网络招聘平台用户数据被倒卖泄露现象,手机软件偷取个人信息隐患,以及浏览器涉嫌虚假医药广告等。除了网络完全外,食品安全、建材安全、汽车安全以及消费陷阱等问题均在点名之列,其中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被滥用问题,再度激起大众的热议。
人脸采集乱象丛生、屡禁不止
在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个人信息及隐私泄露问题已经屡见不鲜,很难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继去年房地产售楼处“偷脸”事件之后,今年的315晚会曝光科勒卫浴“偷脸”事件,使大众再次聚焦到人脸识别的安全问题上。由于安装了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违规抓取客户人脸信息,有“卫浴”之称的科勒被推上风口浪尖,正在经历信任危机的“高光时刻”。
根据《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规定,个人敏感信息包括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其对此指出,“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滥用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极易导致个人名誉、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或歧视性待遇等的个人信息”,此外,《民法典》也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
而科勒卫浴并未就店内安有人脸识别功能监控一事给予消费者提示,获取个人信息前征得同意便更是无从说起。只要进入科勒卫浴门店,消费者的面部信息就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店内的监控识别、抓取并记录,以后去任何一家门店,去了几次,科勒卫浴都会知道。人脸识别的滥用直接暴露出了触目惊心的隐私失序,大众的隐私在人脸识别之下都被毫无保留的窥视,识别的是人脸,得到的是数据,贬损的是信任,而这正是当下人脸识别面临的现实危机。
近几年,人脸识别滥用现象屡屡被曝光,“换脸”、“偷脸”、“丢脸”现象层出不穷,多次点名为何屡禁不止?追根究底,还是法律监管不够完善,商家法律意识不强,或抱着侥幸心理钻空子。
不可否认,人脸识别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改变,但技术不能滥用,更不能以牺牲消费者隐私为代价,民众的隐私保护意识也有待提升。
守护个人信息安全任重道远
人脸识别技术的初衷是以科技造福人类,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无疑扭曲了人与人、人与商业的关系,背道而驰只会带来更大的矛盾,激化信任危机。想要进一步保障人脸识别的安全,关键的是要防止人脸信息被泄露、丢失、伪造及冒用,重拾消费者对企业和商家的信任度。
相比联系方式、姓名住址等具有不固定性的个人信息,面部信息是不可更改的生物识别信息,一旦泄露就难以逆转。在这个“刷脸”时代,由于人脸信息收集门槛低,而面部信息具有不可更改、不可替代且虚拟距离可采集的特性,因而守护面部信息安全刻不容缓、任重道远。
人脸识别采集市场混乱,主要原因还是人脸识别技术缺乏专门的、明确的法律条例,至今只能停留在身份信息识别的隐私权范畴,而且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条文大多数都是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如何掌握技术发展与监管的平衡是当下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两会:加强人脸识别监管刻不容缓
2021年两会上,*委员、*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晓红与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研究员叶友达、*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周玉梅等6位*委员联合提案,围绕加强人脸识别监管提出了多项建议:
1、建立人脸识别的网络及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制定人脸识别应用技术标准体系,明确对人脸识别软硬件应用的安全技术要求;
2、健全人脸识别监管的相关制度和法规,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确立个人影像数据控制权、删除权、遗忘权等基本权利,维护个人名誉及隐私;
3、加快推进大数据相关立法,明确企业对个人影像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及使用的权利和义务,落实数据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安全主体责任;
4、建立人脸识别应用的安全评估及审核制度,针对安防、金融、电商、支付等不同应用领域进行安全评估,对人脸识别产品的应用及推广增加审批环节,保证产品符合安全技术要求;
5、制定生物特征信息相关规范及管理办法,保障个人影像数据的安全规范使用,明确人脸识别的应用领域。更重要的是,对于非法采集、泄露及滥用个人隐私、不正当竞争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督促其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结语:通过今年的315晚会,相信大家都会更加重视并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及隐私安全,小编也在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立法监管,建立健全的隐私保护机制,严厉打击违规采集人脸信息、倒卖个人信息的行为。
原标题:人脸采集乱象丛生 守护面部信息安全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