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2025:开启教育数字化战略新三年

来源:甘教数字化2025/1/15 8:38:41847
导读
2024年,是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第三年,也是“智慧教育元年”。
  2024年,是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第三年,也是“智慧教育元年”。
 
  这一年,新质生产力为高校数字化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对高校数字化提出更高要求;
 
  这一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也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30周年;
 
  这一年,中国高等教育正在通过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具备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
 
  这一年,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亟待破题;
 
  这一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释放着我国全面向IPv6演进升级的明确信号……
 
  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新年伊始,我们整理了2024年关键词,以期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一起来看。
 
  2024年九大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
  CERNET 30年
  互联网核心技术
  IPv6单栈
  网络安全
  数据治理
  5G+智慧教育
  校院两级信息化
 
  01
 
  新质生产力对高校数字化
 
  提出更高要求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首次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内涵,并指出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3月,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
 
  教育事业与新质生产力相辅相成。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分别位列第一、第二。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高水平科教体系提供稳固基础,新质生产力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与行动指南。
 
  目前,在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是新质生产力最典型的应用。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为高校数字化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带来新燃点。
 
  同时,高校数字化须顺应新质生产力新发展思路:绝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涵盖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深度变革,以此更好地对接新形势对人才培育、科技突破及社会贡献的全新期待。专家对此表示,新质生产力对高校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以往的追求速度、扩大规模,转变为重视教育质量、培养高端人才,要从追求数量和速度,转变为追求质量、深度和效能。
 
  那么,高校信息化部门如何抓住新质生产力契机,做好学校数字化发展后盾?专家指出,高校信息化部门是新质生产力落地高校的关键桥梁,应扮演好双重角色:既作智慧策略的“军师”,为学校规划数字化蓝图;又作安全稳定的“护卫”,确保数字化进程平稳推进。此外,应重视数据治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并敞开胸怀拥抱智能技术。
 
  总之,教育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发展的关键赛道。下一步,如何将新质生产力有效融入“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中,是高校信息化部门推进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02
 
  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
 
  的机遇与挑战
 
  自ChatGPT出现以来,通用人工智能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放眼全球,数字变革正以其独特而深远的力量在教育领域掀起了变革的浪潮。
 
  2024年两会,人工智能与教育成为热议话题。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会议期间指出,对教育系统来说,人工智能是把金钥匙,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有机遇也有挑战。要想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必须积极地拥抱科技与产业的变革,主动拥抱智能时代。
 
  伴随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正在加速进入智慧教育阶段。2024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出席2024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时首次提出全球高等教育进入“智慧教育元年”的概念,并强调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推进一场“学习革命”,深化“教学革命”,进而走向“教育革命”,走出一条具备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
 
  那么,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高等教育?人们众说纷纭,喜忧参半。可以确定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路径已发生了变化,大学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重重挑战,高校需要积极应对。
 
  目前,国内已有多所大学开展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教学和研究的探索。放眼全球,许多知名大学都制定了相关规范或指南,以促进人工智能的有效应用。
 
  03
 
  CERNET建设30周年
 
  2024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30周年,也是我国第一个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30周年。12月24日,纪念CERNET建设三十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出席会议并讲话,充分肯定了CERNET三十年来的发展成就。
 
  CERNET是由国家投资建设,教育部负责管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承担建设和运行的全国性学术计算机互联网络,也是我国第一个覆盖全国的互联网。1994年,当互联网在全球兴起的关键时刻,国家计委以特急文件批复,紧急启动了CERNET示范工程。
 
  30年来,CERNET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三十年建成三代网络:第一个10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主干网CERNET,第二个10年研制成功全球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CERNET2,第三个10年研制成功全球最大的未来互联网试验基础设施FITI(CERNET3)。
 
  30年来,CERNET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引进到跟踪、从突破到引领;从服务教育到服务科技创新、再到服务人才培养;从互联网到下一代互联网,再到网络空间安全和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当前,CERNET接入高校和科研单位超过3000所,高校师生和科技人员超过5000万人,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是国家教育现代化重大基础设施,互联网和网络空间安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基地,互联网和网络空间安全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04
 
  互联网核心技术领域的
 
  中国贡献
 
  2024年6月,由清华大学吴建平院士牵头的“下一代互联网源地址验证体系结构SAVA关键技术与规模化应用”项目获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我国互联网核心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也是中国科研人员在全球互联网核心技术领域的重要突破。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为现代人类社会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变革。
 
  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是互联网体系结构,互联网体系结构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是全球互联网最权威的技术标准化组织,主要负责互联网标准文档RFC的制定。IETF所发布的RFC,体现了各国工程师对互联网核心技术的贡献。
 
  中国是互联网晚到的参与者,在世界上第一篇RFC问世的27年后,来自中国大陆的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中国的第一篇RFC1922。此后,参与互联网标准制定的中国研究人员逐年增多。
 
  近20年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人才参与到了RFC的制定中,他们积极参与互联网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懈努力,在世界互联网的核心技术领域点亮了来自中国的星火。
 
  截至2024年9月30日,IETF共发表了9443篇RFC,其中,第一作者为中国大陆人员的RFC共计188篇。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互联网这一关必须要过!”未来,在互联网核心技术领域,还需要更多的人才参与进来,这是实现攻坚互联网核心技术、做出互联网核心技术中国贡献的必由之路。
 
  05
 
  加快向IPv6单栈演进升级
 
  “截至2024年11月,我国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8.22亿,在全部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达到74.8%,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63%……”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IPv6活跃用户数首次跨越8亿大关。
 
  我们仍需看到,我国IPv6发展在成效显著、成果丰硕的同时,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网络IPv6价值尚未充分体现。比如,大量部署的NAT44设备形成了路径依赖,客观上阻碍了IPv6规模部署的进程。
 
  2024年4月,中央网信办组织召开2024年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统筹协调机制会议,要求“以更大力度更强举措破解IPv6发展难题,大力提升固定网络IPv6流量”。
 
  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联合组织开展“网络去NAT”专项工作;8月,两部门又在北京市等8个重点城市联合组织开展全国重点城市IPv6流量提升专项行动……
 
  这些政策和行动,释放着我国破解IPv6发展难题,全面向IPv6演进升级的明确信号。
 
  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也是实现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十四五”发展目标的关键一年。当前,具有海量地址空间的IPv6的潜力有待我们去探索、去创新、去挖掘,推动我们最终迈向IPv6单栈的互联网新世界,这也是全球共识的互联网过渡目标。
 
  06
 
  高校网络安全工作面临新挑战
 
  2024年,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我国提出网络强国战略目标10周年。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包括“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等,这些论述也为高校做好网络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024 EDUCAUSE十大教育议题中,“将网络安全作为核心竞争力:平衡成本与风险”位于首位。12月,2024中国高校CIO论坛举行,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应用安全等是论坛讨论的热点话题。
 
  可见,网络安全仍然是高校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一方面,新技术层出不穷,网络安全边界变得复杂和模糊。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类未知的安全威胁不断涌现,例如隐私窃取、恶意诱导、歧视不公、伦理失守等。
 
  专家表示,网络安全工作是高校数字化领域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面对人工智能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重视其安全治理,促进人工智能在高校的健康发展。
 
  2024年12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全国教育数字化工作总结会中强调,2025年将开启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新三年。安全是教育的根本前提,也是数字教育的保障。要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确保内容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算法和伦理安全。充分表明教育部对教育数字化过程中安全问题的前瞻性考虑。
 
  07
 
  数据治理赋能高校变革创新
 
  2024年,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进入第三年之际,教育部要求坚持应用为王,推动数据赋能教育变革创新。数据,成为驱动高等教育变革创新的关键力量。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其数据应用日益广泛,从教学管理到科研创新再到学生服务,数据无处不在。而数据治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贯穿高校数字化全部流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新技术的出现也在不断扩大数据治理的内涵和外延。其中,人工智能作为最具革命力量的新兴技术,给数据治理添加了新动能。AI的应用,使用户拥有更强大的数据汇聚能力;同时,AI又以其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反向推动高校数据治理更高效。
 
  在数据治理的广泛目标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更好地使用数据、共享数据。数据共享与数据治理相伴而生,在高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数据共享”的共识早已达成。高校推进数据共享,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理念的飞跃。通过深化数据治理,构建共享机制,各高校正逐渐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安全共享。
 
  高校作为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动力引擎,需持续深入推进数据治理和数据开放共享,让数据赋能数字化转型,助力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提升,助力“因材施教”的千年梦想照进现实。
 
  08
 
  探寻5G+智慧教育发展之路
 
  在前期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部署下,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联合组织开展了“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经过两年建设,涌现出一批应用成效显著的典型项目,并有效带动全国各地5G与教育融合应用实践。据统计,目前已有1600余所各级各类学校建设了校园5G专网,多所学校积极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建设,为师生提供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安全绿色的校园环境、便捷泛在的校园服务。
 
  202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出台《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再次将5G与教育融合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进一步强化5G在教育各重点环节的应用实效,深化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5G与教育关键环节融合,有效促进教育教学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以5G为引领,综合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有效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治理提质增效、学习资源均衡和业务流程优化。
 
  伴随5G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的深入,“5G+智慧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课题。要实现“5G+智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各方协同,积极探索更多5G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
 
  09
 
  协同推进
 
  校院两级信息化建设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成为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方向标。
 
  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需要机制体制上的联动发力。2024年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推进的第三年,校级和院级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愈发交织紧密,协同推进校院两级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推进校院两级信息化机制正成为高校数字化发展的新热点和新趋势,一些高校基于自身校情,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了相关探索。
 
  越来越多的高校达成共识:统筹好校院两级信息化关乎高校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必须统一制定校院两级信息化规划,规范管理,建立校院两级的信息化沟通协调机制,抽取共性需求,兼顾个性化需要,以缩小各学院信息化发展的差距,实现全校一盘棋。
 
  专家表示,面对校院从“两级孤岛”到“一体协同”的信息化转型任务,学校与学院须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学校负责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战略,以数字化为导向构建共性能力平台;学院需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
 
  总之,校院两级信息化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这项任务的完成,需要汇聚学校全体师生乃至社会各界的力量,携手并进。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