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揭示宽温区锌铁液流电池电解液活性物质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24/9/25 14:11:2464
导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和袁治章研究员团队在锌铁液流电池电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和袁治章研究员团队在锌铁液流电池电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调节电解液中活性物质的溶剂化结构,揭示了其对Fe(CN)64-/Fe(CN)63-低温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拓宽了锌铁液流电池的低温适应性。
 
  储能技术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技术。锌铁液流电池因其功率密度高、成本低等优势而备受关注。锌铁液流电池正极以Na4Fe(CN)6或K4Fe(CN)6作为活性物质,其在水溶液中的浓度分别为0.56mol/L和0.76mol/L;在碱性溶液中,Fe(CN)64-的浓度通常仅为0.4mol/L(室温),较低的浓度导致锌铁液流电池的能量密度偏低。此外,Fe(CN)64-/Fe(CN)63-的溶解度对温度十分敏感,导致电池仅能在室温及以上温度下可以正常运行。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通过调控电解液中离子-溶剂和离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来调控活性物质的溶剂化结构,降低阳离子和Fe(CN)64-间的紧凑吸附构型,抑制Fe(CN)64-形成冰晶的过程,并促使更多的水分子进入到Fe(CN)64-的溶剂化层,提高了Fe(CN)64-的溶解度(25 ℃下,达到1.7mol/L)及低温稳定性,将基于0.8mol/L Fe(CN)64-活性物质的锌铁液流电池低温适应性拓宽至-10℃。该工作对提高锌铁液流电池稳定性、能量密度,并扩宽其工作温度区间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推进锌铁液流电池的实际应用。
 
  研究结果分别以“New Alkalescent Electrolyte Chemistry for Zinc-Ferricyanide Flow Battery”和“Zinc-Ferricyanide Flow Batteries Operating Stably under -10 °C”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大连市科技创新等项目的支持。(文/图 智莉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