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产业作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环保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产业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本栏目将聚焦生态环保产业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模式,深入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发布环境技术进步奖项,全面介绍行业内的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引导行业持续创新,加快数字、智慧、科技的融合赋能,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环境技术进步奖
项目名称:长江流域磷污染源防控技术筛选与示范应用
项目编号:HJJS-2023-1-06
获奖等级:一等奖
完成单位: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四川华佳节能设备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北宜化磷石膏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瓮福(集团)有限公司瓮福磷矿,湖北世宇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完成人:彭剑峰,刘志学,陈延,刘铮,郑泽民,吴琼慧,段高旗,王丹童,张敬巧,杨承忠,刘刚,曹晓峰,曹江洪,张小青,周玉龙
项目简介
磷是长江流域首要污染物,也是导致长江流域湖泊(如滇池、太湖等)严重富营养化的首要因素,长江流域三磷行业(磷矿、磷化工、磷石膏)污染底数及技术现状不清,污染贡献不清;污染治理偏重“末端治理”,缺乏对磷开采、生产、运输、处理等不同环节排放贡献系统解析;行业技术标准缺失且企业技术壁垒大,废水治理效率低、磷石膏污染规模大,亟需行业内新工艺、新方法的权威认证与应用推广。项目团队经过近20年研究,首次阐明了长江流域三磷污染排放特征,筛选出适宜我国“三磷”行业特征、技术先进、经济可行的三磷污染防控技术体系,研发出新型极限固磷功能材料、磷石膏深度提纯增白资源化等技术,解决了含磷废水深度处理与含磷固废高值资源化等瓶颈问题。主要创新点如下:
1)首次系统识别了长江流域356家三磷企业(共719家)磷污染产生关键环节,评估了长江流域三磷排放特征,创新性提出涵盖三磷行业采矿、生产、运输、处理等的“三磷”行业全链条磷污染精细溯源技术,成果获得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发改委高度认可,牵头编制《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技术指南》《统筹强化监督三磷专项工作整治要点》,支撑了长江流域三磷污染排查、长江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大战略。
2)精准识别长江流域“三磷”行业污染特征,建立长江流域磷污染防治技术评估模型,构建“三磷”行业磷污染防治最佳技术体系,打造“按需认领、共享共用”三磷污染防治技术超市,成果获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高度推荐,培训人员30万人次。
3)创新基于锰氧化物、亚铁盐、过渡金属协同的矿山含磷废水深度固磷填料,创新“多级折流、连续斜管沉淀、极限除磷滤池(可超越)”的一体化矿井水磷污染深度净化设备,实现设备出水总磷可低于0.1mg/l,占地仅为传统26%,优于地表水II类水质量标准。集成了一套磷石膏废渣“槽式反浮选、多级正浮选深度提纯增白工艺”高值资源化技术,实现了工程化应用。
项目获专利近15项,形成国家政策文件4项,制定3项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入选生态环境部最佳可行技术目录2项。支撑生态环境部形成了《长江“三磷”排查整治技术指南》(环执法发〔2019〕12号)、《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环办执法函〔2019〕379号),成为长江经济带7省(市)“三磷”企业排查的指导性政策文件;调研帮扶企业近300家,识别问题企业281家,成果在国家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重点推广,培训人数超30万人。技术覆盖60%以上磷行业市场占有率,累计销售2.09亿元。
获奖感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磷污染物的治理,本项目面向国家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需求,以长江流域磷污染源防控与深度治理的技术提升为主要目标,研发出新型极限固磷功能材料、技术和设备,解决了含磷废水深度处理与含磷固废高值资源化等瓶颈问题,促进了长江流域磷污染源管理与治理技术水平的提升。建议长江流域总磷治理针对集中排放区做更精准的“源头—迁移过程—汇入河湖”全过程的跟踪研究,进一步聚焦磷石膏减量化,推进“磷矿总量控制—磷矿石逐级利用—磷化工精细化转型—磷石膏综合利用”创新。同时,构建基于敏感水生生物或水体功能的长江流域磷污染差异化、个性化防控体系,推动长江流域磷污染按单元精细化分区管控。
原标题:环保新质生产力|长江流域磷污染源防控技术筛选与示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