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以来,各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探索建立分工明确、相互衔接、充分协作的联合工作机制,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等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全省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江苏生态环境”特开设“无废城市”建设巡礼专栏,旨在展示江苏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典型经验模式,进一步引导全社会提升“无废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时尚生活方式,推动“无废细胞”建设,增强民生福祉。
环太湖有机废弃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厨余废弃物、农业废弃物、藻泥、污泥、淤泥、园林废弃物等。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以来,常州市借助“1+9”的工程体系,有效整合资源,以循环利用代替污染治理,以资源再生代替处理排放,实现由“废”变“宝”。
1个城乡有机废弃物收储运回体系
常州市城乡有机废弃物收储运回体系建设既考虑点状形式(如市政污泥)的产生点、收集点、暂存点等,也考虑面状分布(如农作物秸秆)的情况。为规范流程、提高效益,常州市谋划建设智慧化监管平台,对收储运过程的流程和责任分工予以细化,形成分工协作的推进运行机制以及合理高效的智慧化监管体系,有效提升整个收储运体系运行的规范性和效率。
1个有机肥中心
常州市立足江苏省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点,建设原料及半成品仓储区域4200平方米、自动化生产车间1200平方米及发酵大棚6000平方米,实现农业废弃物、绿化废弃物、藻泥及其他各种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现正在对武进区洛阳分中心进行改扩建,同时新建前黄分中心和嘉泽分中心,三个中心合计年处理有机废弃物18万吨,生产有机肥11万吨。
1个农牧结合利用基地
依托礼嘉畜禽粪污中心,全量收集、处理周边半径15公里范围内养殖场畜禽粪污,由运营公司定期到养殖场所实施粪污清运,协同秸秆厌氧发酵处理后沼渣进行固液分离,形成固态有机肥,沼液贮存作农田基肥和追肥消化利用“万顷良田”的部分稻麦秸秆。通过厌氧发酵处理,形成养殖—“三沼”—种植“三位一体”循环模式。
1个藻泥资源化利用站
2007年以来,常州市开始启动太湖蓝藻打捞处置工作。采用离岸打捞的模式,机械打捞的蓝藻藻水分离后,制成藻泥,添加功能菌,配以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高温好氧发酵制成生物有机肥,并将其逐步推广到林果、蔬菜、茶叶种植等领域。
1个餐厨废弃物综合处置工厂
建设餐厨废弃物综合处置工程,运营规模为餐厨垃圾400t/d,废弃食用油脂40t/d。项目采用“预处理+蒸煮提油+厌氧发酵+CJR好氧工艺”工艺,餐厨垃圾及废弃食用油脂经预处理每天可产生粗油脂约35吨,同时日产沼气24000m3。
1个淤泥脱水—固化—利用站
湟里河岗角村固化站为常州市武进区河道管护项目区级骨干河道清淤固定淤泥固化站,淤泥固化场地紧邻湟里河,运输便利。作为项目长期固化场地,固化后土方用于地块复垦用土及绿化土方,固化场地占地面积大约为130亩。
1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点
将中药药渣运输至新康村,协同农业废弃物制备有机肥回用于有机水稻,可替代化肥的使用,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
1个水生植物处理和资源化站
依托武进区多源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码头和晾晒场地13000平方,晒干后粉碎,制备有机肥。
1个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兜底项目
常州市夹山垃圾焚烧厂项目,一期规模1500吨/天,预计2025年建成投运,作为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兜底项目。夹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位于常州市环太湖流域循环经济产业园内,该区域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基础,待垃圾焚烧项目建成后,园区的功能完整度、产业链延伸度将进一步完善。
1个园林废弃物处置中心
常州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中心是全省园林废弃物处置能力最强、流水线设备最全的处置中心,年处理能力可达20000吨。经过多年探索,反复试验,该项目实现园林废弃物处置零浪费,100%综合运用。目前主要产品有彩色覆盖物、基质、营养土等,可用于道路美化、苗木种植等。
未来,常州市将持续推动城乡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让各类有机废弃物在常州找到合适的“归宿”,真正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来源: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主管: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主办: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主编:孙健
原标题:无废城市巡礼 | “1+9”工程体系助力“无废常州”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