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省、直辖市农机中心(鉴定站、推广站):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关于做好“三夏”小麦机收准备工作的通知》(农机产〔2024〕9号)要求,切实做好小麦减损收获、玉米高质量播种等“三夏”机械化生产工作,我站联合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制定了《2024年“三夏”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供参考使用。请各地结合实际,完善工作措施,强化技术指导和宣传培训,全力保障夏粮丰收到手,为秋粮丰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2024年5月15日
2024年“三夏”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
当前,黄淮海地区小麦大规模机收即将展开,夏种也将接茬推进。为切实做好小麦减损收获、玉米高质量播种等“三夏”机械化生产工作,高效开展应急抢收抢烘作业,加强机械化措施助力粮油等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确保夏粮丰收到手,夯实秋粮丰收基础,制定本技术指导意见,供各地参考。
一、小麦减损收获
“减损就是增产”,减少小麦机收环节损耗是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应从选择适宜收获期、选择适用机具、调整良好作业状态、
提升机手操作技能等方面入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收获损失,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一)选择适宜的收获期
小麦机收宜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进行,此时产量最高,品质最好。该时期小麦主要特征为:蜡熟末期植株变黄,仅叶鞘茎部略带绿色,茎秆仍有弹性,籽粒黄色稍硬,内含物呈蜡状,含水率20%—25%;完熟初期叶片枯黄,籽粒变硬,呈品种本色,含水率在20%以下。
应根据当地天气情况、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合理安排收获作业顺序,适时抢收,确保颗粒归仓。如急需抢种下茬作物,或收获易落粒品种,或出现折秆、折穗、穗上发芽等情况,应适当提前收获时间。如遇“烂场雨”等大范围长时间降雨,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雨前集中力量抢时收获,必要时可充分利用夜间作业,及时将小麦收获归仓。
(二)选择适宜的机具
小麦收获作业一般选用全喂入轮式
谷物联合收割机,宜配置茎秆切碎和抛洒装置,为玉米等下茬作物免耕播种提供良好作业条件。为提高收获作业质量,降低损失率,宜选择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新型谷物
联合收割机,不能选用作业质量不达标的老旧农业机械。应根据地块大小、小麦产量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宜的喂入量。
(三)机具调整与调试
1、检查与保养
作业季节开始前,应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对联合收割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与保养,确保机具作业性能正常。经重新安装、保养或修理后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应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做好试运转,应逐项检查行走、转向、制动、灯光、割台、输送、脱粒、清选、卸粮等机构的运转、传动、操作、间隙等情况,确认有无异常响声和三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检查各操纵装置功能是否正常;离合器、制动踏板自由行程是否适当;发动机机油、冷却液是否适量;仪表板各指示是否正常;轮胎气压是否正常;传动链、张紧轮是否松动或损伤,运动是否灵活可靠;重要部位螺栓、螺母有无松动;割台、机架等部件有无变形等。应检查和调整各传动皮带的张紧度,防止作业时皮带打滑。应备足备齐田间作业常用工具、零配件、易损零配件及油料等,以便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排除。
2、调整拨禾轮速度和位置
拨禾轮线速度一般为联合收割机前进速度的1.1—1.2倍;拨禾轮弹齿或压板作用一般在小麦高度的2/3处;如作物植株密度大或者倒伏时,应适当前移,以增强扶禾能力。调整后,应从驾驶室观察,以拨禾轮不翻草、割台不堆积麦秆为宜。
3、调整脱粒清选等工作部件
在保证破碎率不超标的前提下,可通过适当提高脱粒滚筒的转速,减小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正确调整入口与出口间隙之比(一般为4∶1)等措施,提高脱净率,减少脱粒损失。在保证含杂率不超标的前提下,可通过适当减小风扇风量、调大筛子的开度及提高尾筛位置等,减少清选损失。
4、试收
大面积正式作业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试收,作业长度一般30m左右。应根据作物、田块等条件确定适宜作业速度,及时检查损失、破碎、含杂、留茬高度等情况,直至达到质量标准和农户要求。作物品种、成熟度、干湿程度、田块条件有变化时,应重新调试机具并试收。试收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倾听机器工作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解决。
(四)减损收获作业
1、选择适宜的作业路线
小麦收获作业一般采取顺时针向心回转、逆时针向心回转、梭形收获三种作业方式;必要时,可提前开出作业道。作业前,应提前查看地块,对地块中的沟渠、田埂、通道等予以平整,并将水井、坟头、电杆拉线、树桩等不明显障碍进行标记,据此合理规划路线,科学避让。
2、科学规范驾驶操作
作业时,应尽量保持匀速直线行驶,避免急加速或急减速。转弯时,应停止作业,将割台升起,采用倒车法转弯或兜圈法直角转弯,不能边收获边转弯,以防因分禾器、行走轮或履带压倒未收获小麦,造成漏收损失。应注意地头、边角和障碍物附近作物收获情况,做到应收尽收,减少损失。
3、合理控制作业速度
应根据联合收割机自身喂入量、小麦产量、自然高度、干湿程度等因素选择合理的作业速度,并确定适宜的作业档位。作业时,一般先低速收获,然后逐步提高至正常作业速度;严禁使用行走档位进行收获作业;低速行驶作业时(包括收获作业开始前1分钟、结束后2分钟),应尽量保持发动机在额定转速下运转,不能降低发动机转速。当小麦稠密、植株大、产量高、早晚及雨后作物湿度大时,应适当降低作业速度。
4、调整适宜作业幅宽
作业时,可通过调整作业速度和幅宽实时控制喂入量,使机具在额定负荷下工作,降低夹带损失,避免发生堵塞故障;应注意幅宽衔接,避免相邻两个作业带之间出现漏收损失。作业幅宽以割台宽度的90%为宜,保证喂入均匀。如小麦产量过高、湿度过大或留茬高度过低时,以最低档速度作业仍超载时,应适当减小作业幅宽,一般作业幅宽减少到80%时即可满足要求。
5、收获倒伏小麦
收获倒伏小麦时,应适当增加风量,调好风向和孔筛开度,避免糠中裹粮;应通过降低作业速度等方式减少喂入量,防止堵塞;割台底板应轻触地面,割刀距地面高度视倒伏情况调整,一般低于10cm。倒伏严重时,应采取逆倒伏方向收获,拨禾弹齿后倾15—30度,拨禾轮适当前移,必要时可安装专用的扶禾器。
6、收获过熟小麦
收获过熟小麦时,应在早晨或傍晚茎秆韧性较大时作业;应适当调低拨禾轮转速,防止拨禾轮板碰撞麦穗造成掉粒损失;应降低作业速度,并适当减小清选筛开度。
7、收获过湿小麦
当发生降雨来不及收获小麦时,一般应在雨后及时排水晒田,待小麦籽粒含水率降低和土壤坚实后再进行收获作业,避免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作业时发生陷机或破坏耕层土壤结构;如遇到连阴雨天气造成“烂场雨”灾害,小麦面临倒伏、发霉、生芽等风险,为挽回损失开展抢收,应尽可能采用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作业时应降低行进速度,减少喂入量,避免急进、急退,做到匀速作业;转弯调头应缓慢,避免在同一位置多次转弯调头;应及时卸粮,尽量减轻整机重量;如遇机具打滑、下陷、倾斜等情况,应及时停车处理。
8、收获作业监测
谷物联合收割机可装配收获作业监测终端,作业时动态监测损失率、含杂率、破碎率等参数,并根据相关参数和终端提示,及时调整作业速度、喂入量、留茬高度等,尽力降低损失率、含杂率、破碎率等,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
(五)作业质量要求
采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进行小麦收获作业时,作业质量宜达到以下要求:总损失率≤1.8%,破碎率≤1.0%,含杂率≤2.0%;留茬高度应满足当地农艺要求和下茬作物播种需求;收获作业后无油料泄漏造成的粮食和土地污染。
二、小麦应急烘干
小麦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一般不超过20%,采用自然通风晾晒方式即可达到13%安全贮藏含水率要求。如遇连阴雨天气甚至造成“烂场雨”灾情,导致小麦籽粒含水率过高,应及时开展应急烘干,确保小麦不发霉、不变质,减少灾害损失。
(一)技术路线
小麦应急烘干,宜采用不落地及时干燥方式,即小麦收获后,不在地上堆放,直接清选,尽快烘干;如条件不具备,在等待应急烘干时,应及时做好通风晾晒,避免堆积发热、发酵霉变;必要时,可堆积存放并采用风机等设备及时通风散热。烘干时,一般采用常规烘干法,即直接将湿小麦烘干至安全贮藏含水率;如有大量过湿小麦待烘,为提高烘干效率、避免小麦变质,可采用分段烘干法,即将湿小麦烘干至临时存储适宜含水率(一般为20%左右),待所有过湿小麦集中处理完成后,再将小麦烘干至安全贮藏含水率。
(二)选择适宜的机具
常规天气条件下,小麦机械化烘干作业需求不大,一般兼用水稻、玉米或其他作物烘干机,如循环式烘干机、连续式烘干机、平床式烘干机、移动式烘干机等。麦玉两熟区,一般兼用连续式烘干机,干燥工艺为:预热→干燥→缓苏→冷却;稻麦两熟区,一般兼用循环式烘干机,干燥工艺为:多次干燥→缓苏→冷却。移动式烘干机无用地指标要求,无配套设施建设周期,可短时间内提升烘干能力,应根据需求提前储备;在遇“烂场雨”等大范围长时间降雨时,应根据需求缺口尽快补足烘干能力,按需完成湿粮抢烘任务。
(三)烘干作业
小麦烘干前,应进行清选,含杂率不应大于2%,不应有长茎秆、麻袋绳、聚乙烯膜、土、石块等异物。同一批烘干的小麦水分差不应大于3个百分点,含水率差异大的小麦宜分别进行烘干;当小麦水分差大于3个百分点,应进行冷风循环干燥,水分差适宜时再开始干燥;当小麦水分差大于3个百分点且小麦含水率大于28%,应边进湿小麦边通冷风循环干燥,水分差适宜且含水率不大于28%时开始干燥;当小麦含水率超过30%时,装载量应小于额定量的80%,避免发生堵塞和崩仓毁机;连续开展烘干机作业时,应安排专业人员值守,及时检查供热源使用等作业状态,确保烘干作业正常进行。
小麦干燥介质温度(风温):循环式横流干燥机,硬质小麦50—60℃、软质小麦55—65℃;循环式混流干燥机,硬质小麦55—65℃、软质小麦60—70℃;连续式顺逆流干燥机、硬质小麦65—75℃、软质小麦70—80℃;连续式混流干燥机硬质小麦55—65℃、软质小麦60—75℃;连续式横流干燥机,硬质小麦50—60℃、软质小麦55—65℃。小麦受热温度硬质小麦≤50℃,软质小麦≤55℃。
(四)作业质量要求
小麦烘干作业质量应符合GB/T 21016-2023《小麦烘干技术规范》标准要求:破碎率≤0.3%;干燥不均匀度:循环式干燥机≤1.0%,连续式干燥机降水幅度≤5%时,≤1.0%;5%<降水幅度≤10%时,≤1.5%;降水幅度>10%时,≤2.0%。烘干后色泽、气味无明显变化,无热损伤,无焦糊,容重不低于干燥前。
三、玉米高质量播种
“七分种、三分管”。机播质量直接影响作物出苗质量,直接关系作物单产水平。全方位提高粮油作物机播质量,是大面积提升单产潜力的有效措施。应从选择适用机具、搭配良种良法、调整良好作业状态、提升机手操作技能等方面入手,提升播种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为增产潜力转化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有力的机械化支撑。
(一)技术路线
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是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重点技术。有条件的地区,应优先选用该技术,合理提升种植密度,采用带导航和铺滴灌带功能的高性能精量播种机,一次完成播种、铺滴灌带作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应以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为目标,宜采用带导航功能的高性能精量播种机,切实提高播种质量,做到苗齐、苗匀、苗壮;不能“一炮轰”施肥,宜采用分层施肥、深施肥作业方式或采用缓释肥,避免苗期旺长、生育后期脱肥、倒伏等问题。
(二)选择适宜的机具
为抢农时,黄淮海地区一般采用免耕播种,种床基础较差,大量新鲜秸秆和根茬残留,容易造成播种机具拥堵、种子土壤结合不紧密;经过前茬小麦生产多次碾压,表层土壤容重大、较坚实,增加了播种开沟稳定作业难度;部分地块土壤高低不平,提高了仿形难度,播种时容易造成深浅不一,整齐度差。选择机具时,应充分考虑种床基础,选用带导航功能的高性能免耕精量播种机,提高播种质量;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还应具备铺滴灌带功能。
1、高性能免耕精量播种机
高性能免耕精量播种机应具有破茬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功能,排种机构应配置指夹式或气吸式排种器,提高播种粒距均匀性,减少重播、漏播,实现较高作业速度下均匀播种;仿形机构应配置单体独立同步仿形机构,在播种机开沟器位置同步仿形,实现播种深度均匀一致,提高出苗整齐度;镇压机构应配置V型或单体轮式苗带镇压机构,提高镇压效果,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适宜的播种作业速度超过6 km/h,一般应配置播种作业监测终端。
播种作业监测终端具备种子漏播、堵塞报警、实时作业速度显示、作业面积、各行播量(株数)和亩播量(株数)统计等功能,可实现在线采集上传和作业轨迹重放,能够帮助机手实时掌握排种器工作状态,避免缺种、漏播等。
2、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
从各地应用案例来看,采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可有效提高单产。播种作业时,应加装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科学规划作业路径,提高播种直线度和调头对行衔接性,提升土地利用率,降低劳动强度,实现精准播种。
应根据当地定位基站、网络信号、地块坡度、扩展性等因素,优先选择配置具有作业线共享功能、支持移动、联通和电信“三网合一”的网络差分方式系统;在网络信号无法覆盖的区域,可选用星基增强差分方式或者增配移动电台基站;在地面坡度较大时,优先选择双天线定位等具备姿态和地形补偿功能的辅助驾驶系统。
(三)做好良种良法搭配
1、选用良种
根据当地生产条件、地力基础和气候条件,选用经审定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宜机化优良品种。玉米高性能免耕精量播种机属单粒(精密)播种机,使用不达标种子会造成大量空穴,降低产量。因此,应选用合格的商品种,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含水率达到标准要求,并采用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进行病虫害防治,形成“高品质商品种+高性能播种机”协同应用方式。
2、适墒播种
黄淮海地区玉米播种一般在小麦收获后一周内完成。小麦收获后,若墒情适宜,应立即抢墒播种;若墒情较差,应等墒播种或浇水造墒后播种;若适播期内未达到播种条件,应及时改种早熟品种,并适当增加种植密度。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可麦收后及时播种,播后2天内接管滴水出苗。
3、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管理水平等,确定适宜种植密度,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应确定科学合理的种植株距和行距,为下一步调整播种机的理论株距和行距奠定基础。针对水肥供应充足、生产条件整体较好,且使用耐密抗倒伏品种地块,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采取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田块,应按技术路线增加密度。
4、科学布置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
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应根据水源杂质配置过滤系统,河、湖、塘、堰等地表水源推荐使用砂石+网式(或叠片)过滤组合;井水水源可使用离心+网式(叠片)过滤组合。施肥设备根据灌溉系统规模大小等选择,推荐使用压差式施肥罐,管理水平较高地区可选择水肥一体机,设备安装及使用过程中注意防止肥液倒流。加强田间管网设计,一般以PE或编织软带作为田间干支管网,配套专用管件。滴灌带连接支管,可选用预制孔软带;投资较高的灌溉系统可选择PE、PVC等硬质管道,地埋铺设,提高使用年限。合理选择滴灌带,铺设方式为地表或浅埋铺设,采用播种铺管一体化机械进行铺设。
(三)播种机调整调试
1、检查与保养
作业季节开始前,应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对播种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与保养,确保机具作业性能正常。具体操作步骤可参照上文谷物联合收割机进行。
2、行距调整
各播种单体在播种机框架上应根据作业需求平衡排布,避免两侧阻力不同影响作业。奇数播种行播种机,应先确定中间行播种单体的位置,再根据行距确定其他行播种单体的位置,并固定好,防止松动;偶数播种行播种机,应先确定中间两行播种单体的位置。
3、株距调整
应按照说明书上的指示图对株距进行调整,气吸式播种机的株距调整可结合更换排种盘选择孔径大小的同时确定适宜的吸种孔数量,并调节播种机传动装置实现;指夹式播种机应调节播种机传动装置。电驱播种机通过调节电驱控制器实现,在控制器中找出株距调整选项,输入所需要的株距即可实现株距调整。
4、播深调整
播深根据土质、墒情及品种特性合理选择,一般在3—5cm,可通过播深轮上下位置或仿形限位轮手柄标识位置进行调节。
5、镇压力调整
覆土镇压力可通过镇压轮档位调节实现。玉米镇压力一般选用II或III级镇压档位。
6、排肥量调整
按照说明书上排肥量调节指示图调整,一般通过调整挡板开度或排肥轮转速实现不同的排肥量。调整后应进行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及总排肥量测试,作业过程中应关注肥管弯曲程度与流畅性,避免堆积堵塞。
7、气吸式播种机风机压力调整
播种过程中风机压力应稳定,一般控制在60—80mbar;宜具备风压监测装置,实时监测风压情况。其中,采用拖拉机PTO驱动风机的播种机,应调节拖拉机PTO输出转速实现合理风机压力;采用液压马达驱动风机的播种机,应调节液压马达转速实现合理风机压力。
8、试播
大面积播种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试播。试播作业一般30m左右,应根据田块、机具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速度,检查行距、粒距、播种深度、施肥量、施肥深度是否满足当地农艺要求,有无秸秆拥堵、播种和下肥料管堵塞等异常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调整。调整后应再次进行试播和调整,直至达到作业质量标准和农户要求。作物品种、田块条件有变化应重新试播和调整机具。试播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倾听机器工作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排除。
(四)高质量播种作业
1、科学规划路线
玉米播种作业一般采取往复作业方式。作业前,应提前查看地块,将水井、坟头、电杆拉线、树桩等不明显障碍进行标记,据此合理规划路线,科学避让。
2、规范驾驶操作
起步时,通过机具液压控制系统缓慢降落播种机,并逐步提高作业速度。采用气吸式排种器播种机,应完成充种补种后再进行播种作业,避免地头漏播。作业时,应尽量保持匀速直线行驶,避免急加速或急减速。作业过程中严禁倒车;转弯时应停止播种作业。悬挂式播种机转弯和完成播种作业时,应及时升起播种单体。牵引式播种机,机组长,转弯半径大,倒车操作较复杂,播种前应对机具充分熟悉。播种作业过程中,应及时关注作业监测终端提示和各行单体作业状态,如发生报警或夹草、拥堵情况,及时停车并排除后再进行播种作业。
3、合理控制速度
播种作业时,应根据地块条件、播种机性能等选择适宜的播种作业速度。指夹式、气吸式排种器有外力主动夹持,受振动颠簸干扰小,排种稳定性较高,能够实现高速播种作业;指夹式播种机作业速度一般控制在6—8 km/h,气吸式播种机一般控制在8—10 km/h;勺轮式排种器无外力作用,高速作业易重播、漏播,作业速度应严格控制在4—5 km/h。
4、保持直线作业
采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播种机,作业前,应查看车载显控终端,确认系统处于差分定位状态;如未处于差分定位状态,可检查差分信号来源,选择合适的网络基站或电台基站。应设置导航线,机组行驶至地头,车头朝向作业的方向,设置A点;手动驾驶机组行驶至地尾,设置B点,完成AB直线的设置;如重复或继续同一地块作业,可以直接导入AB线。作业时,应及时查看车载显控终端提示信息,如误差较大或故障提示,应及时解除辅助驾驶功能,按照使用说明进行调试,作业精度符合要求后,再进行大面积作业。
如条件不具备,未安装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应及时放下播种机划行器,确保行距一致性。
5、保持气压稳定
气吸式播种机气压一般采用手油门控制,应保持PTO输出转速稳定。作业时,先增加油门,提高转速,一般PTO输出转速维持在540r/min左右,风机压力60—80mbar,再缓慢降下机具开始作业;转弯掉头时,应先提升机具,再降低转速。
6、关注滴灌带铺设情况
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应在播种时开展铺设滴灌带一体化作业,并浅埋土3—5cm。在播种开始前,将各播种行滴灌带提前进行固定;作业时,应及时关注滴灌带铺设情况,如发生滴灌带拖拽、断裂、用完等情况时,应及时停机,处理完成后再开展播种作业。
7、及时维护保养
播种作业结束后,应将种箱、肥箱及时清理干净。应经常检查秸秆处理装置、排种(肥)开沟器等易损部件磨损程度,磨损较大时,应及时更换,避免后续作业质量降低。
(五)作业质量要求
采用单粒(精密)播种机开展玉米免耕精量播种作业时,作业质量宜达到以下要求:播种深度合格率≥80%;种肥间距合格率≥85%;晾籽率≤2.5%;当10cm<播种粒距≤20cm时,粒距合格指数≥75%,重播指数≤20%,漏播指数≤10%,合格粒距变异系数≤35%;当20cm<播种粒距≤30cm时,粒距合格指数≥85%,重播指数≤15%,漏播指数≤8%,合格粒距变异系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