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浙江省通信管理局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

来源:浙江省通信管理局2024/4/12 8:32:1198
导读
着力于标识解析数据底座价值发现,标识解析体系枢纽功能发挥,围绕赋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主线,园区集群应用和产业链标识贯通主阵地,千行百业标识应用样板项目主窗口,实施四大工程,分层次体系化推进。
  浙江省通信管理局等十七部门近日印发《浙江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浙里贯通”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聚焦服务能力提升、贯通疏堵强链、园区应用扩面、融合应用联动4大工程15项具体任务,提出到2026年,基本建成自主可控的标识解析体系,重点领域工业互联网标识实现规模应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产业生态发展壮大,对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大中小企业和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力不断增强,全省累计建成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超过15个,支撑两大类8个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成效进一步提升。深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在生产制造、消费品工业、绿色低碳、安全生产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到2026年底,全省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累计突破25亿个,日均标识解析量突破1亿次,主动标识载体累计部署超50万枚。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通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实现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产业要素的全面互联,提升协作效率,促进工业数据的流动、聚合,营造创新、协同、开放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
 
  关于印发《浙江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浙里贯通”实施方案》的通知
 
  浙通联网安〔2024〕21号
 
  各市、县(市、区)网信、发改、经信、教育、科技、人力社保、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国资监管、市场监管、药品监管、数据管理主管部门,宁波市通信管理局,各基础电信企业,各相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打造自主可控的标识解析体系要求,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和浙江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赋能千行百业,助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现印发《浙江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浙里贯通”实施方案》,请遵照执行。
 
  浙江省通信管理局
 
  中共浙江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浙江省应急管理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浙江省数据局
 
  2024年4月9日
 
  浙江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浙里贯通”实施方案
 
  工业互联网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型生产方式,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底座,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通过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已成为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纽带和神经系统,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供新的路径。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和浙江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赋能千行百业,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赋能社会经济活动,推进优化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管理和服务,为数字浙江、制造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总体目标。聚焦工业大数据数据流通与价值链升级中的痛点难点,围绕区域、行业和企业提质、增效、降本、减存、绿色、安全等核心诉求,以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贯通的路径为指引,从技术、设施、服务、应用等方面开展攻关,到2026年,自主可控的标识解析体系基本建成,重点领域工业互联网标识实现规模应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产业生态发展壮大,对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大中小企业和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力不断增强,全省累计建成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超过15个,支撑两大类8个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星火·链网”、碳数据服务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成效进一步提升。深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在生产制造、消费品工业、绿色低碳、安全生产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在医疗健康、物流运输等领域打造一批样板项目。到2026年底,全省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累计突破25亿个,日均标识解析量突破1亿次,累计接入企业数超1.1万家,主动标识载体累计部署超50万枚。规上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应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覆盖率超20%。
 
  ——工业互联网标识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通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实现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产业要素的全面互联,提升协作效率,促进工业数据的流动、聚合,营造创新、协同、开放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
 
  二、重点任务
 
  着力于标识解析数据底座价值发现,标识解析体系枢纽功能发挥,围绕赋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主线,园区集群应用和产业链标识贯通主阵地,千行百业标识应用样板项目主窗口,实施四大工程,分层次体系化推进。
 
  (一)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支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链主企业、相关行业协会牵头新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平台),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智改数转;鼓励已建(在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能力提升,升级改造标识、域名递归解析服务,实现标识域名统一解析入口,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与互联网域名互认、可信交换;提升企业侧节点部署能力,加快智能家电、纺织服装、绿色化工、现代家居、合成纤维、智能光伏、汽车制造等重点细分行业标识产业生态打造;鼓励使用单位在工业设备和产品上部署芯片、物联网卡等主动标识载体;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工业互联网标识节点协同发展,形成标识融通发展格局。
 
  2.提升数据要素互通水平。构建基于标识的工业数据流通体系,建立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标识解析标准和工业数据认证机制。面向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物联、现代纺织与服装、集成电路、高端新材料、智能光伏、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数据可信共享资源池,培育一批行业级标识数据模型、标识中间件等数据服务工具及产品供应商。建立基于标识的工业数据智能服务中心,支持二级节点面向社会经济活动提供通用型标识服务,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及其关联数据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工业互联网标识数据互通、互认、互用。
 
  3.健全标识安全保障体系。研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认证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健全基于标识解析的工业资产可信认证、进网许可、数据确权、安全监测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地市政府、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依托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区域级、园区级和企业级安全生产运行监测预警平台,加快医疗、化工、物流、环保、农产品等关键领域的主动标识载体部署,推进高风险、高能耗、高价值设备的标识化,逐步实现对安全生产全过程、全要素、全产业链的风险感知预测和在线分析监控。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鼓励省内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企业接入省级安全态势感知平台。
 
  (二)贯通疏堵强链工程。以支撑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为主线,围绕8个重点产业集群,突出标志性产业链重点,大力推广标识应用,助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高质量发展。
 
  4.支撑链企智改数转网联。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推动标识深度融入数字化建设应用,助推新型工业化。面向全省先进制造业和重点产业链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需求,围绕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物联、现代纺织与服装、集成电路、高端新材料、智能光伏、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协同企业,鼓励应用工业互联网标识提升各生产环节和产业链协同性、一致性;鼓励新入库5G+工业互联网、未来工厂等数字化项目率先使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强化示范引领。加强标识解析系统与现有工业系统的适配,促进制造业企业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管理智能化。拓展主动标识在原材料管理、生产调试、工艺流程、仓储运输等过程的深度结合,助力生产智能化效率提升。探索5G+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化协同生产制造中的应用,拓展标识解析体系在销售、采购、生产、仓储、运输等环节的全面协同应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产品在各环节全流程追溯。
 
  5.赋能产业链高效协同。完善链群协同机制,助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高效协同。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结合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小微你好”专项行动,推动设计、生产、物流、维修等环节标识化,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普遍接入,实现全产业链上中下游数据互通,有效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准交率和库存周转率。促进产业生态的物料、机器、产品等物理资源与供应商资源、金融资源、用户资源的共享与调用,实现上下游资源要素的融会贯通,助力产品全生命周期工艺参数追溯与供应链交付管理。推动各行业利用标识解析体系数据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风险评估,强化断链断供风险摸排和供应链备份对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全方位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助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6.蓄势适配实用技术。依托省信创联合攻关基地等载体,加快标识解析系统与工控系统、工业软件、管理系统的适配,打造设备类、软件类、系统类“中间件”,加强工业机理模型、先进算法、数据资源的积累、突破与融合,突出适配技术攻关。鼓励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之江实验室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标识解析与工业制造业相结合的底层技术研究,加强可信采集解析、标识资源搜索、数据隐私保护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关键技术攻关,增厚共性技术积累。鼓励信息技术与标识服务企业开发工业传感器、数采网关、芯片模组以及方便中小企业便捷部署企业节点的工业网关等基础软硬件,夯实实用技术底座。以层次丰富的技术供给支撑标识应用落地,同时推动标识解析与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融合创新,提升数据综合服务能力。
 
  (三)园区应用扩面工程。结合浙江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规划与布局,结合“大中小+上下游”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构建、特色小镇创建,突出钱塘新区、前湾新区等7个省级新区重点,实施“标识+园区”标识应用扩面工程,助力园区发展和管理能效提升。
 
  7.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园区建设综合性节点,联合智库机构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实验室,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研究及相关软硬件攻关,探索研发基于产业集群和园区特点的特定需求工业传感器、标识中间件、芯片模组等基础软硬件,赋能园区内企业整体推进标识解析应用,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化。鼓励园区联合智库机构建设工业互联网检测评估中心,推进标识解析体系架构、节点互通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提供检测评估、标准推广和体系认证等服务。
 
  8.协同园区安全生产管理。支持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和头部企业依托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区域级、园区级和企业级安全生产运行监测预警平台,推动关键区域主动标识载体部署,实现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应急处置。鼓励园区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防护系统,对接省级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强化园区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评估评价体系,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安全风险可感知、可分析、可预测、可管控。推广杭州亚运会通信设备设施管理辅助系统运行模式,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在园区通信网领域应用,提高网络、设施巡查效率,全面提升园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四)融合应用联动工程
 
  9.推进消费“三品”升级。依托标识解析体系等新型基础设施,畅通数字化转型升级与消费品产业发展交叉融合渠道,推进消费品工业领域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升级工程。推进消费移动终端适配工业互联网标识,推广消费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字化营销和资产可信认证等应用模式,促进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互联互通,助力制造业企业由卖产品为主向产品与服务并重转型。加快推进轻工、食品、纺织、消费电子和新能源电池等工业消费品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挖掘多式联运、验货管理等场景,实现产品源头追溯、一码到底、物流跟踪、责任认定和信用评价。利用标识资源搜索和数据挖掘分析等数字化手段,探索用户画像和需求预测等应用,构建数字消费空间和智能商业物联网生态。
 
  10.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搭建绿色低碳标识架构,促进产业链绿色低碳标识数据流通和共享,探索“标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路径。推动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的钢铁、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控排行业组织碳排放核算、产品层面碳效比评价标准制定,逐步实现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的工业碳排放数据可信采集、管理、分析与产品认证,开展产品碳足迹建模计算、碳资产管理、碳中和路径规划等数字化碳管理相关工作。赋能产品数字护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简称DPP)打造,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可信赖、可比照、可验证、可持续的信息数据集,助力企业破除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DPP等绿色贸易壁垒,降低出口企业合规成本。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能效提升”行动,培育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构建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等载体,推动标识与绿色微电网、源网荷储项目融合发展。
 
  11.促进数字医疗整合。依托标识解析体系助力医疗行业信息互联,支持二级节点参与医疗行业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与UDI(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的相互映射,探索拓展工业互联网标识与UDI在卫生、医疗、监管等领域的衔接应用,推动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实现对接、互通。通过主动标识智能终端实现重点医疗设备动态数据采集及应用,推进医用产品的产品生产、物流仓储、耗材采购、临床应用、医保结算等信息平台的数据整合和可信认证工作,实现医疗领域数据资源的高效统一管理。
 
  12.赋能知识产权保护。依托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等新型基础设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提供安全、多场景的电子存证服务,引导重点产业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机制,开展全流程、嵌入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有效提升知识产权确权和维权服务供给能效,将可信存证服务贯穿司法及监管部门、电子存证平台、商家、个人用户等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全链路节点,提供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一站式服务。
 
  13.提升物流运输效率。以智慧港口、智慧公路、智慧铁路、智慧民航、智慧物流等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为载体,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数字化物流基础设施,推动存量设施的互信互通。鼓励物流企业建立基于标识解析和可信资产认证的新型物流技术体系,面向仓储、干线运输、末端配送等场景重点设施部署主动标识载体、资产定位装置等智能设备。探索构建基于标识解析的物流信息共享和交换体系,加快开展标识在仓库档案管理、仓库库存同步等场景的创新实践。
 
  14.助力数字农业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标识解析提升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结合标识解析技术,建立农产品及农资企业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的追踪和溯源双向管理,促进农产品品牌保护和全流程质量追溯。支持省内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参与区域性农产品标识管理平台建设,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全环节的标识化、数字化、品牌化,助力农产品产量、销量、质量的全方位提升。
 
  15.增强城市治理能力。探索工业互联网标识与城市大脑结合运用,通过工业互联网标识将各类传感器、监控设备、智能终端等设备有效链接,实现对城市数字化管理部件、事件和周边环境的实时监测,提高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推广数字出行服务,将公共交通、共享交通、网约汽车等多种交通数据接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深化通用性标识在交通运输服务中的应用。围绕城市交通、园林旅游、公共设施、城市规划等领域探索建立相关设备资产的一码通标识解析标准体系和可信资产服务网络。建设基于标识的智慧医院、智慧校园、数字社区等数字化示范场景,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的城市治理新范式。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由省通信管理局牵头,省级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浙里贯通”行动计划的工作机制。建立清单管理制度,实行重点工作台帐管理机制,逐条分解,明确具体措施、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加强省、市、县(市、区)三级联动和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协同,结合各地产业特点,形成协同高效的细分行业应用推进模式。
 
  (二)鼓励各地政策支持。通过市场化模式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符合规定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运营、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等给予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各类创投基金、社会资本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等形式投向各类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和应用创新项目,拓展融资渠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加强标识服务管理。严格贯彻落实《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办法》,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管理机制。严格把关做好事前审批、常态监督做好事中监管,引导各类服务机构依法合规提供标识解析服务。按照许可审批相关要求,有序组织标识服务机构许可申请工作,提高审批效率;扎实做好标识行业属地化监管工作,开展合法合规监管检查,压实标识服务机构主体责任,持续提升服务质量。
 
  (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产业发展需要,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引才聚才,壮大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主体等作用,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人才实训基地、现代产业学院等平台,开展标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鼓励制造业企业培养工业互联网业务型人才,打造一支既懂生产工艺、业务流程,又熟悉工业互联网的跨界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快推动标识架构设计师、研发工程师、产品设计工程师、运维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五类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认证体系。
 
  (五)营造开放产业环境。依托工业互联网“百城千园行”活动,联合中国工业互联网标识大会、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指导产业联盟开展标识产品、解决方案和工业互联网园区等星级评价,加强标识解析供需对接服务;形成以开放实验室、创新基地、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为核心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提供动态宣贯、体系培训、应用推广、测试认证等产业协同服务,营造创新、协同、开放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环境。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