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落实国家数字中国发展战略部署,推进区块链与数字身份产业融合,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日前,国家信息中心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数字身份和区块链技术研究,开展分布式数字身份推广和应用合作。
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身份认证深度融合,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实名认证体系,实现个人数据实名确权、加密流转和隐私保护,促进数据要素合规高效、安全有序流通,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双方将在分布式数字身份领域深化三方面合作。一是依托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开展CTID数字身份链专项试点示范,推动CTID数字身份链“中心化签发、分布式认证”应用服务能力的试点落地,为Web3.0时代下多方协作、分布式应用场景提供试点服务。二是共同参与BSN延安链的治理,将BSN延安链打造为由多方共有、共管的分布式网络环境,共同探索下一代分布式可信互联网的监管与治理体系。三是共同推动分布式行业标准化建设,探索与构建符合行业需求的分布式技术体系。
此前,国家信息中心牵头完成了“区块链服务网络(BSN)”顶层设计和研发部署,会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红枣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发起构建了全球性区块链公用基础设施,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信服务载体。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块链专项《基于法定证件的数字身份区块链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支持下,建设CTID数字身份链,推动分布式数字身份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我国身份认证服务模式,为各行业提供权威、安全的身份认证服务。本次合作有利于推动数字身份和区块链技术在国家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应用,提高身份数据利用效率,为我国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上信息来自国家信息中心
延申
什么是分布式数字身份?
身份是指主体在特定的关系所处的一种不可让与的地位或资格,如在我国每个人一出生就是公民身份,成为学生后会增加学生身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互联网上有着大量的数字身份,例如由政府部门签发各种电子证件和参与网络活动的网络虚拟身份。电子证件通常体现为实体证件的电子化,便于在线查验,如电子身份证、电子驾驶证等。网络虚拟身份则通常表现为用户在各类网站上注册的用户账号等,例如电子邮箱、微信号等。
一般认为,数字身份的演进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中心化身份、联盟身份、以用户为中心的身份以及自我主权身份。
随着分布式技术的发展,数字身份也逐步进入到分布式数字身份的新发展阶段,它不仅避免了传统数字身份的跨机构互认、单点登录故障等问题,还允许用户对身份数据拥有数据主权,即由用户自己控制数字身份的授权使用,无需通过中心化系统即可认证数字身份。
分布式数字身份有什么用处?
分布式数字身份(DID)消除了将身份管理外包给集中机构的需求。相反,用户数据分布在区块链和用户自己的数字钱包中。使用 DID,受信任的第三方「发行者」验证关键的标识符和证书,无论是由国家发放的出生证明、雇主发放的就业证明,还是大学发放的文凭。当第三方请求此信息时,用户通过访问存储在区块链上和本地的数据来提供凭据的证明。
然而,要使分布式数字
身份识别从承诺变为现实,还需要克服网络效应等问题,如互操作性和可访问性问题。只有通过广泛使用,分布式数字身份识别的全部效用才能被释放出来。世界各国政府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以及分布式数字身份识别可以带来的好处,欧洲联盟和阿根廷都已经开始采纳某种形式的分布式数字身份识别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