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专家观点|强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专家热议行业转型与减污降碳协同增

来源: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2024/1/23 8:36:0399
导读
针对行业转型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议题,多位专家围绕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路径优化,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发展潜力等内容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
  2023年11月1日,在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能源基金会联合主办的CCAPP2023年度会议暨《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3)》报告发布会上,针对行业转型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议题,多位专家围绕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路径优化,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发展潜力等内容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
 
  严刚 研究员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
 
  行业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同根同源性,但在工序环节上仍具有显著的异质特性。在设计完善各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和制度时,可将异质性纳入研究与设计的问题中,通过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推动各行业协同治理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逐步加强,实现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
 
  以我国率先开展超低排放改造的电力行业为例,这项措施在引领我国行业“绿色革命”进程中起到了作用。面对高质量发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要求,在前期行业治理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治理措施的协同性、区域联动的协同性、多领域治理的协同性,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电力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朱法华 首席科学家
 
  国家能源集团首席科学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煤电在能源系统中仍起到基础保障作用。此背景下,CCUS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托底性”技术将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CCUS技术发展存在投资高、运行能耗高、各技术环节风险高等挑战。针对上述挑战,需强化科技创新,实现材料、技术、方法方面的突破,可思考以下两点:
 
  1、探索低能耗、低成本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在模拟自然光合作用驱动二氧化碳转化、生物质转化利用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
 
  2、扩大二氧化碳应用场景,开展二氧化碳作为化工原料应用(生产聚乙烯等)研究,加快新型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工程化应用。
 
  刘涛 正高级工程师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环保中心主任
 
  无论是从时间维度上、还是空间维度上考量,钢铁行业的减污与降碳也存在异质性的情况。目前钢铁行业正从“污染治理”迈向“减污降碳”的阶段,需整体、系统地思考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对于异质性问题,应科学、合理分析、看待。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实现高质量的超低排放改造过程中,钢铁行业着重通过实施源头治理、产业结构调整、交通结构调整等措施,实现污染物超低排放的同时取得了协同降碳效益。因此,应鼓励企业通过源头和过程减排,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吴昊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低碳中心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碳中和专委会秘书长
 
  随着新能源不断发展,石油属性逐渐从“燃料”向“原料”转变,石油作为传统燃料使用已近达峰,给石化行业低碳转型带来挑战。对于石化行业低碳发展,提出以下两点思考:
 
  1、研究制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相关政策。经研究计算,对于传统燃料型炼油企业化工转型,生命周期碳排放将降低约50%。除企业加大减排力度外,还需从国家层面推动企业范围二碳排放核算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评价工作,为石化行业转型提供政策指导;
 
  2、石化行业低碳发展是一个多元化降碳过程。《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从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碳排放管理、源头减碳、过程降碳等多方发力推动炼油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可为石化行业低碳发展提供指导方案。
 
  尹航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
 
  过去几十年,欧美国家交通行业已实现碳排放达峰,但碳排放下降缓慢,可见行业减排难度大。对于交通行业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提出以下三点思考:
 
  1、近3-5年,发展汽车电动化作为道路交通行业实现减污降碳的最终解决方案,已成为全球共识。道路交通行业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使用环节,通过电动化,利用清洁电力替代燃油,在能源端供给端实现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2、航空业和航运业是公认的“减排困难户”,其电动化发展路径需进一步考量。目前,航空业和航运业协同减排路径主要包括推广替代燃料(氨、甲醇等)、合成燃料以及可持续燃料(航空业)等,并通过耦合CCUS技术,有效利用捕集的CO2,可有望助力推进航空、航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3、需系统评估新型替代燃料应用所带来的环境影响。绿氨等替代燃料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排放污染物,带来潜在的环境问题,需加强相关研究与分析。
 
  何捷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资源与环保研究所副所长
 
  从整体上看,建材行业减污和降碳治理的协同性较好。在超低排放改造整体路径上,行业更侧重于清洁生产、能源替代技术和工艺的研发、源头减量技术的推广应用与末端治理技术相结合。考虑到装备、设施更新迭代引起电耗增加、间接碳排放有所增长,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仍然产生较好的协同减排效益。
 
  因此,未来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应持续推广应用高质量装备、强化工艺升级改造、发展原料替代技术,增强减排措施的协同效应。
 
  郑逸璇 副研究员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研究室主任
 
  为落实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的政策要求、表征和量化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有效性,环境规划院设计了减污降碳协同指数(ISEC),覆盖协同效果、协同措施、协同管理3个维度,包含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可满足不同空间尺度排名、不同时间尺度比较、决策支撑3方面要求。目前该指数已在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得到应用,并纳入浙江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
 
  未来考虑进一步深化协同度表征方法,建立国家协同度量化指标体系,评估城市碳污协同共治进展,追踪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工作成效。
 
  原标题:专家观点 | 强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专家热议行业转型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