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国家能源局打造规范高效的电力业务资质许可电子证照服务体系

来源:国家能源局2024/1/11 8:43:1970
导读
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全面推行应用电力业务资质许可电子证照相关工作的通知,对电子证照的应用管理、系统支撑、宣传推广做出了明确部署。
  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全面推行应用电力业务资质许可电子证照相关工作的通知,对电子证照的应用管理、系统支撑、宣传推广做出了明确部署,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互通互认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深化利企便民、强化行业管理、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需求导向,科学设计电子证照应用管理体系。电力业务资质许可(包括电力业务许可、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是规范电力市场准入、维护电力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能源局聚焦企业群众用证、验证需求以及监管机构制证、监管需要,规划建设了标准全国统一、证照全国通用、信息实时更新、真伪随时查验的贯穿电力业务资质许可电子证照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管理体系,实现了电子证照与纸质证照同步制发、同步应用、同步共享。
 
  夯实基础支撑,构建高效便捷电子证照服务平台。电力业务资质许可电子证照依托国家能源局资质和信用信息系统制发管理,为电力相关企业提供电子证照制发、更新、注销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电子证照展示、验证服务,为相关监管机构提供证照筛选、查验等服务,实现许可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应用和在线监管。资质和信用信息系统自2020年底投运以来,累计归集共享信息数据74万余条、办理资质许可和能源信用业务7.5万余件、访问量超过3.1亿次,已经成为国家能源局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窗口之一。
 
  加强宣传推广,着力打造互通互认良好应用环境。应用是电子证照生命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持证企业、社会公众、监管机构的需求所系。国家能源局在实现电子证照与纸质证照数据同源、管理同步的基础上,明确在办理业务、查验资质、接受监督等场景,电子证照和纸质证照并行使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并持续探索拓展电子证照的应用场景;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电子证照在跨业务领域的互通互认,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报道、政策宣贯、答疑释惑工作,进一步提高电子证照社会认可度和使用率,提升政务服务便捷度和企业群众获得感。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全面推行应用电力业务资质许可电子证照的通知
 
  各派出机构,信息中心、资质中心: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互通互认要求,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应用电力业务许可证、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电子证照。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推行电子证照
 
  自2023年12月2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电力业务许可证(含发电类、输电类、供电类)、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含承装、承修、承试类一至五级)电子证照(证照样式见附件)。电子证照与纸质证照同步制发、并行使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规范应用共享
 
  (一)规范电子证照获取应用。电子证照的申请、制发、展示、更新、注销、下载、验证等均通过国家能源局资质和信用系统(http://zzxy.nea.gov.cn)实现。监管机构通过系统对电子证照进行核发、审查以及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监督管理;社会公众可通过系统网站查看电子证照展示信息、验证电子证照有效性;持证企业经过身份认证登录系统后可下载完整电子证照。
 
  (二)推进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持续推进电力业务许可证、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电子证照在政府部门间的共享,提高用证验证效率。
 
  三、强化支撑保障
 
  (一)积极做好宣传推广。及时回应企业群众关切,对电子证照应用的有效做法、典型案例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引导形成推动电子证照广泛应用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线上线下融合。坚持传统服务与数字服务创新融合,做好电子证照与实体证照在应用、管理等环节的业务衔接,确保数据同源、优势互补,更好服务各类群体。
 
  (三)加强应用安全管理。严格落实信息安全有关要求,强化电子证照签发、储存、使用、验证等环节及电子印章全流程管理责任,确保政务信息、企业信息安全。
 
  附件:
 
  1.电力业务许可证电子证照正本样式
 
  2.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电子证照正本样式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2023年12月21日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