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排水管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如同城市的“静脉”,关系着一个城市的健康,关系着老百姓的福祉。为系统解决排水管网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温州市着力理顺城市管网管养体制,创新推出网格化整治新模式,地下十年“深耕”,助力城市“静脉”提质增效。如今,市区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提升显著,市区主要污水处理厂平均进水浓度达到200mg/L以上。
创新机制
打造管网养护“生态链”
为打造一支本土化、留得住、用得上的排水设施运营专业队伍,温州市政府购买排水设施专业运维服务,明确市政道路一、二级管网由市公用集团负责运维,创新建立排水设施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属国有企业平台综合管理和专业技术优势,理顺排水管网长效运维机制。建立排水设施“一城一网一主体”管养原则。明确“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规范管理、有偿使用”的建管机制;赋予排水运维专业管理单位施工图审查、验收质量调查等过程监管权利,保障新建排水设施质量安全。
出台《温州市区城市排水设施管养经费保障过渡方案》,确定污(雨)水收集经费的标准和支付方式,完善市、区事权和财权配置。建立一、二级管网市级政府购买服务和三级管网特许经营权授予两种模式并存,实现了市区全域雨污排水管网“一体化”建管新格局。
深耕治理
激发管网整治“新活力”
“门前这段管子修完之后,确实道路没有再冒过黑水啦,村子门口那条河的水也更清了!”鹿城区七都街道樟里村的吴大爷切身体会到城市静脉畅通后,给附近居民带来的幸福感的提升。
截至目前,温州主城区累计完成一、二级管网维修项目320余项,整治排水管网677.89公里,总投资约6.08亿元;累计完成三级管网整治总投资约46.44亿元,覆盖市区72个网格。
地下管网建设不仅体现在项目规模和数字上,背后体现的是一系列建设模式和建设工艺的创新:
实施网格化管理,结合行政区划,将市区排水系统分成100个网格,在网格管网节点处设水质采样点,建立COD浓度梯度清单,实施分段、分批精准整治机制;
建立管网健康专题图,6年实现1217公里一、二级污水管道检测与评估全覆盖,排查三级管网2183.55公里,溯源排水户121216户;
采用“排查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优先在最严重、最迫切的问题点或区域以“点穴式”整治根除管网病症,使整治费用的投资收效最大化;
推行非开挖修复技术,制定《温州市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技术导则》,编制市政维护养护非开挖施工补充定额,引进紫外光固化法、碎(裂)管法、水泥基材料喷筑法、复式顶管等非开挖修复工艺,市区一、二级管网整治项目非开挖修复工艺占比超40%,大大降低了道路开挖比率,提高了工程效率。
智慧赋能
共享数字管理“一张图”
温州排水系统管理以迭代升级“智慧排水”平台为载体,开发建设排水全要素可视化一张图、防汛防台可视化
指挥系统等应用场景,实现城市排水管网智慧化监测与管理,有效提升管网治理能力和城市科学防涝决策水平。目前该平台已在金华永康、温州苍南等地实现推广复用,并于2022年被国家住建部作为“智慧城市”应用样板发全国各试点城市交流学习。
一是应收尽收,绘制温州市区“排水活地图”。温州市“智慧排水”平台实现市区8500余公里排水管网、119座泵站、12座污水处理厂数据全覆盖,并常态化开展排水设施数据复核、纠偏、更新等工作,实现了信息查阅从“纸质”到“数字”的转变。
二是物联感知,实现排水系统“智能运行”。在排水设施内布设水位仪、电子水尺、
流量计、水质检测等各类在线
检测设备,实现管网、泵站、污水处理厂等排水设施在实时状态、历史状态和报警状态等监测信息的展示和分析,为城市污水调度提供信息辅助,实现了设施监测运行从“人工”到“物联”的转变。
三是提质增效,排查追溯管网“问题源头”。建立污水水质监测、管网病害检测、排口污染溯源等系列专题图,实现排查、溯源、施工、验收全过程排水设施健康度“在线”管理,实现了管网整治从“粗放”到“精准”的转变。
来源 | 温州市治水办
编辑 | 葛旭
审核 | 丁正位
原标题:污水管网提升改造 | 温州:地下十年笃“深耕”,城市“静脉”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