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武威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方案》印发

来源:仪表网2023/11/24 8:35:5958
导读
2035年,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计量”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共享的计量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计量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重大战略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37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发〔2022〕59号),为夯实武威市计量基础建设,提升计量应用和服务能力,强化计量监管效能,充分发挥计量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支撑保障作用,结合武威计量发展实际,特制定《武威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了总体目标:2025年,全市计量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计量技术基础更加坚实,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量传溯源体系更加完善,与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适应性显著增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标数量达到70项,强制检定项目建标覆盖率达到95%。围绕特色产业筹建国家或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计量监管体系持续健全,基本满足和适应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总体抽样合格率达到90%以上,引导并培育创建诚信计量示范单位230家以上。
 
  2035年,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计量”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共享的计量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计量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重大战略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建成符合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测量体系,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基本覆盖传统产业、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等重要产业领域。
 
  《实施方案》包括3个方面15项重点任务。具体如下:
 
  (一)强化计量基础工作,提升计量服务与保障能力。
 
  1.构建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量值传递溯源新要求,构建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需求导向的量值溯源体系。落实地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指导性目录,强化量值传递体系的法制保障和基础保障,科学规划计量标准建设,填补量值传递空白。市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计量标准建设重点满足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特种设备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产工艺控制等领域的发展需要;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重点建设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等便民性、基础性计量标准;专业计量授权机构突出专业特点,重点满足本专业发展需要,向高效、精确、专业方向发展;企(事)业单位重在强化内部量值传递所需的计量标准建设,采用先进的计量器具和检测仪器设备,满足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升级的需要。鼓励和推动社会资源参与市场化、竞争性量值溯源技术服务。紧扣产业发展“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等难题,加强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测量方法研究和推广应用。
 
  2.推进计量技术机构发展。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和公益性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现有检测设备、实验室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基础条件优、检测能力强、运作规范的计量检测实验室。加快现有计量标准信息化改造,提升其自动化程度、信息化水平,有效拓展其量程和准确度。加快淘汰陈旧落后不符合实际需要和新计量检定规程的设备,提升计量技术机构服务市场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提供计量测试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项授权等形式支持其他各类计量技术机构发展,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服务机构,逐步实现各类计量技术机构优势互补、有序竞争、共同发展,支撑科技创新、工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开展计量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动,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平台,着力培养高层次计量领军人才。分层级、分类别做好各部门和各企业的计量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打造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精湛的计量技术队伍。落实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制度,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技术人员80%取得注册计量师资质。建立计量专家库为计量项目评审和计量监管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搭建计量培训平台,积极参与国家、省级计量技术比武活动,组织开展市县两级计量技术比武活动,增强计量专业技术人员整体业务素质。鼓励各级计量技术机构通过实验室认可,加快校准测量能力建设。
 
  4.营造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环境。发挥计量技术机构、科研、高校和产业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大产学研用计量科技合作,打造计量科技创新基地,促进计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计量、质量、标准、知识产权等融合联动的计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科技人员开展多层次计量交流合作。
 
  5.完善企业计量体系。通过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等方式,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与其科研、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鼓励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强化对测量过程、测量数据的管理。落实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开展企业计量标杆示范。发挥龙头企业和各类计量技术服务机构引领带动作用,落实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全面提升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能力。鼓励社会各方加强对企业计量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对企业新购置的计量器具,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6.落实区域计量协调发展。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依托省、市计量机构,搭建高质量发展计量服务协同平台,充分释放计量基础设施效能,研究解决区域共性问题,缩小区域计量发展差距,加快构建黄河流域、“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计量支撑服务体系。
 
  7.服务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积极发挥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的协同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体化质量基础支撑服务。加强计量与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相互参考借鉴和共享共用,建立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全链条技术服务。强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计量溯源性要求。
 
  (二)强化计量应用,服务重点领域发展。
 
  8.加强民生计量监管。实施计量惠民工程,加强民生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督管理,提升基层民生计量保障能力。持续开展集贸市场、加油(气)站、餐饮业、商店、眼镜店、电动汽车充电桩和医疗卫生等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加强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开展食品和化妆品包装计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过度包装。加大涉农物资的计量监管,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向农村延伸。在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全面开展诚信计量行动,强化市场经营主体责任,推行经营者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开展诚信计量示范活动。
 
  9.强化工业计量建设。积极参与工业计量基础能力提升行动和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工程。强化计量在仪器设备研发、生产和使用中的基础保障作用。鼓励企业建立符合要求的计量实验室或计量控制中心,合理配置、使用计量器具,有效应用计量数据。引导企业建设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精密测量测试系统,推动计量测试服务与产业链发展深度融合,提升质量控制和智慧管理水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等领域,建立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和高稳定性计量标准,为实施“强工业”行动提供计量支撑。
 
  10.推进能源计量工作。加快研发石油化工、清洁煤电、光伏、风电等能源领域专用测量设备和技术,健全碳计量标准装置,建设能源产业计量服务支撑体系。落实碳排放计量审查制度,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的碳计量要求,推动能源计量与碳计量有效衔接,加强计量测试技术在碳足迹核算、碳追踪中的应用,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制度,重点用能单位的计量器具配备率和受检率100%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推进综合能源智能感知、采集和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鼓励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资源计量数据实现实时在线采集。开展能效标识、水效标识监督检查,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
 
  11.加大安全计量监管。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矿山冶金、建筑施工、社会稳定和交通执法、机动车安全监测等安全领域相关计量器具监管和检定能力建设,持续提升计量在安全领域的技术保障能力。引导督促使用单位按要求配备安全用计量器具,建立和完善安全用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用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确保安全用强检计量器具依法处于受控状态。加强药品检验检测设备科学监管,开展中药有效成分量值溯源和防伪鉴别等技术研究。根据地质、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防御领域的计量保障需求,建立相关计量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计量服务保障能力。
 
  (三)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
 
  12.落实计量监管制度改革。推动相关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加快推进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抓手、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监管机制。推广应用国家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业务管理平台(e-CQS),探索建立新型计量监管模式和制度,推动监管重点从管器具向管数据、管行为、管结果的全链条计量监管体制转变。开展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使用和标准物质监督检查,保障计量单位统一和标准物质供给质量。落实市场主体计量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强化计量风险防范意识,快速有效处置计量突发事件。
 
  13.推进计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生产经营者自律、行政部门监管、社会各界监督”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推动各行业、各单位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依托甘肃省计量监管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诚信计量承诺公示和信息收集,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对失信主体加大监管频次,将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落到实处。加大对守法经营诚信单位的宣传,树立一批具有行业性或区域性示范作用的典型,努力构建公平、诚信和谐的计量环境。
 
  14.加大计量执法力度。加强计量执法协作,推动计量业务监管与综合执法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强化依法移送、依法办案意识,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的违法行为。规范计量服务行为,严厉打击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的违法行为。积极回应民生诉求,快速查处民生计量投诉举报。
 
  15.促进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力量,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法制计量工作,构建多元、开放的法制计量新格局。发展计量校准、计量测试、产业计量等高技术服务新兴业态,培育专业化计量技术服务市场,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通过推行计量校准机构自我声明公开公示,规范各类市场计量行为,促进计量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强化对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在用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性要求,保障检验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 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旺宝”。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兴旺宝)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